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药效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综述摘 要:通过观察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中风模型大鼠的作用,评价凉血通瘀方不同配伍比例对出血性中风的疗效。
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瘀热阻窍证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索与瘀热阻窍证密切相关的代谢物、代谢通路,鉴定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中风瘀热阻窍证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检测大鼠血清常规生化指标以及观察组织形态,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研究脑出血中风瘀热阻窍证生物标记物及凉血通瘀方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凉血通瘀方;脑出血;疾病模型;大鼠;代谢组学1. 大鼠脑出血模型一般脑出血实验研究均采用大鼠进行, 其脑出血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价格低廉, 模型制作简单, 重复性好;(2)脑体积较小, 易于脑组织缺血梗死等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等;(3)大鼠脑血管解剖及生理与人类较接近;(4)目前科研工作已积累大量的关于大鼠生理、生化、药理、形态学等方面的实验资料。
[1]造模方法主要有4种[2-4]:1.1胶原酶诱导法Rosenberg等[5]于1990年创造性地建立了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这一方法已被广为采用。
具体方法为: 用含0.01~1U的VII/XI型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mu;L,通过立体定向仪注人大鼠尾状核,9min完成。
大鼠尾状核是脑内最大核团,易于定位,且位于基底节, 是人类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当注入0.5U胶原酶时大鼠几乎都可以存活,出血点周围可见明显水肿,而胶原酶用量达1U时,大鼠几乎全部于24h内死于脑水肿和脑疝,因此0.5U被选作常规应用剂量。
组织学检查发现,术后1h进针点血管周围可看到红细胞,4h后出现血肿,24h后可见包含了液体、血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坏死组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