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凝集素蛋白的致炎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9 17:51:18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摘要:天南星科许多植物被记载为有毒,误服或接触此类植物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毒性,临床上通常以制品入药。

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炮制前后的成分和药效均有变化,现对其中一味药半夏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毒性作用和药效变化做一综述。

关键词:半夏;炮制;毒性;药理天南星科中药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被历代本草文献均记载为有毒,临床误服均出现口唇肿痛、失音、流涎、痉挛、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与皮肤接触会出现瘙痒、湿疹,严重的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临床上通常以制品入药。

半夏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大小均有变化,现就其炮制方法及工艺、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毒理作用进行综述。

1. 半夏的炮制方法和工艺1.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药物 炮制方法 文献出处半夏 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金匮玉函经》 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雷公炮炙论》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刘涓子鬼遗方》 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

《和剂局方》 皂荚、白矾姜汁同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