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雷公藤多苷致肝毒性研究进展概述
1.1 雷公藤多苷简介
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multiglycoside,GTW)是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去皮根部提取的总苷,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体系,临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移植排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但随着雷公藤多苷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毒副作用也逐渐暴露,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是雷公藤多苷对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肝脏、肾脏和造血系统的损害,且关于机体各系统损害发生时间的临床报道也极不一致,短则数天,长则数月。在雷公藤多苷所引起的众多不良反应中,比例较高,程度较为严重的是对肝胆系统的损伤。雷公藤多苷引起的临床肝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药物性肝炎或急性肝损伤,血清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总胆红素水平(TBIL)升高,其中部分患者发生黄疸且胆汁淤积较为明显[2-4]。
1.2 雷公藤多苷致肝毒性研究进展
1.2.1 雷公藤多苷致肝毒性物质基础
郭建龙[5]等在对原料雷公藤多苷的化学成分研究中提取到除雷公藤甲素(Triptolid,TP)之外的16种化合物,提示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成分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等二萜类成分,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等三萜类成分,以及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等生物碱类成分;Li[6]等研究人员发现雷公藤甲素为雷公藤多苷中主要毒性化合物。
1.2.2 雷公藤多苷致肝毒性分子机制研究概述
1.2.2.1 雷公藤多苷诱导肝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在胚胎发育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多余的和已完成使命的细胞,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在成年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保证了机体的健康。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的凋亡和增殖被控制在一定的平衡内。当平衡被打破,细胞凋亡的上调或下调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现有研究发现许多外源化合物诱发的免疫毒性损伤与细胞凋亡有关,因此细胞凋亡已成为免疫毒性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毒性药物和一些抗肿瘤药物,均能诱导肝细胞过度凋亡,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雷公藤多苷可以诱导关节滑膜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治疗类风湿的机制之一[7];雷公藤多苷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增加炎症细胞的凋亡,提示其有治疗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前景[8];雷公藤多苷能诱导HL260细胞凋亡,揭示它可能有抗白血病的功能[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