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课题背景及目的
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是指因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按程度可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急性酒精中毒可能造成肝脏、心脑血管等多系统损伤,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在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出:“酒精中毒是当今世界第一公害,其毒性可累及全身主要脏器,其中对肝脏的影响最大。在西方国家,酒精中毒是造成肝硬化的首要原因,对病毒性肝炎、肝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酒精和药物已成为我国仅次于乙型肝炎因素的重要病因。人体内代谢乙醇最主要的器官就是肝脏,但是肝脏只能在一定限度内代谢排出体内的乙醇,因而大量乙醇堆积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得肝细胞内乙醇代谢过程紊乱。在临床表现中,急性肝损伤可以使长期患有肝病者突然发生急剧的肝损害,也可以使短时间内因大量摄入酒精而损伤肝脏。其中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可诱发肝细胞脂变,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被激活,促使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急剧衰竭。因此寻找方便有效的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胃黏膜屏障的破坏、黏膜损伤及溃疡形成因于损害因素和防御因素的失衡。胃黏膜防御因素通常包括黏膜、黏液屏障、黏液及碳酸氢盐的分泌、胃黏膜中PG的含量、细胞更新等等。无水乙醇能引起胃黏膜的明显损伤,其损伤胃黏膜的因素为: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从而使胃黏膜屏障破坏;引起黏膜下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扩张,小血管破裂、黏膜下出血等改变,进一步破坏黏膜屏障;同时可刺激胃酸分泌。故人们常用乙醇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进行胃黏膜的病理生理以及抗溃疡药理作用研究。
乙醇脱氢酶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肝脏、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之中,是一种含锌金属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乙醛脱氢酶,缩写ALDH,醛脱氢酶的一种,负责催化乙醛氧化为乙酸的反应,肝中的乙醇脱氢酶负责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生成的乙醛作为底物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催化下转变为无害的乙酸.血清中乙醇脱氢酶活力是急性肝炎实质细胞损伤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氢酶(ALDH)构成了乙醇脱氢酶系,参与体内乙醇代谢,是人和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酶。作为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它在很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人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但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释放入血,故其血清浓度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40单位/升,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但目前除控制酒精摄入外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或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但是这些药物在应用中仍有争议。急性肝损伤是许多肝脏疾病的初始环节和共同途径,因此通过药物在急性肝损伤早期避免或缓解对肝脏的损害,防治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生,成为当今研究的新趋势。
本研究拟采用大鼠急性酒精中毒模型,探讨解酒药对急性酒精中毒和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和手段
1、大鼠急性酒精中毒模型的确定
取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0 只,禁食48h后,分别以无水乙醇1ml、1.5ml、2ml灌胃造模,观察其步态和活动情况,记录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时间,即醉间及醒酒时间,根据实验结果来确定大鼠的急性酒精中毒剂量。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