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背景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有 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2]。
头孢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品种多、可供选择大、稳定性好、抗菌活性强、毒性低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随着生产厂家及头孢类品种不断增多,临床上也频频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轻者全身瘙痒、皮疹,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由药物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极快, 半数病人在接触抗原性物质 (口服、接触、注射)后 5分钟内发生; 10% 病人于半小时后出现; 其余在连续性接触的过程中发病。但据报道, 胃肠道外应用药物或对比造影剂过敏性休克可在注射后1小时才出现[3] 。原因如下:1、身体情况欠佳 2、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3、过敏体质患者 4、保存不当:头孢类药物要求在20℃以下避光保存,否则易形成聚合性成分。 5、饮酒期间 6、药物配制时间长、治疗室环境不清洁、空气质量差、配药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输液微粒增多,发生过敏反应。 7、其它 如药物质量不纯,含有杂质。[4]。
- 要解决的问题
头孢替唑钠是第一代注射用头孢菌素, 最先由日本藤泽公司开发 ,其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起到杀菌 作用 ,用于治疗败血症、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继发性感染、肺脓肿、腹膜炎、肾盂、肾炎、膀胧炎、尿道炎, 具有广谱、低毒的特点[1]本研究结构确证物质为3-甲基头孢替唑酸(3-methyl Ceftezole acid ),是头孢替唑钠(ceftezole sodium)的有关物质之一。所谓有关物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降解产物等。
三、课题的意义
在药品生产中,有关物质的存在是药品质量不确定的因素之一,甚至有可能对药物的药理活性产生影响。通过对3-甲基头孢替唑酸进行化学结构确证,有利于对头孢替唑钠的质量进行控制,更能近一步加强头孢替唑钠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研究方法和内容
通过元素分析测定元素组成;通过质谱测定(包括二级质谱)推测杂质可能的裂解过程;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测定判断可能的官能团结构;通过红外指纹光谱的测定确定一些官能团;通过核磁共振光谱包括杂质在DMSO中的1H-NMR、 D2O 1H-NMR、13C-NMR、1H-1H COSY, 13C-DEPT,1H-13C HSQC和1H-13C HMBC的测定来确认它与3-甲基-头孢替唑酸分子结构相符程度;通过热分析性质测定此物质的特征熔点;通过粉末X-衍射分析其结晶状态。最后进行综合解析进行结构确证。
- 工作计划
2月28日—3月17日:完成文献查阅、开题报告等前期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