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帕利哌酮起始原料中的残留溶剂检查的方法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8 17:18:33

一、选题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 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1]。中国目前大约有1000多万精神分裂症患者,且近年来患病率有快速上升的趋势[2]。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易反复发作且患者的依从性差,以往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1年的用药依从率仅为50%~60%[3,4],2年后依从率约25%,而依从性差正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5]。以棕榈酸帕利哌酮为代表的长效针剂的出现,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制剂学的发展,也是精神分裂症疾病管理治疗学的发展。

棕榈酸帕利哌酮(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是帕利哌酮和棕榈酸通过酯化反应, 形成帕利哌酮棕榈酸酯。由于其水溶性极低,颗粒较大,故采用了纳米晶体湿磨技术,将棕榈酸帕利哌酮制成细微颗粒,颗粒的表面积增加,水溶性提高,形成了适宜肌内注射的水混悬液制剂,也增加了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水解后的帕利哌酮逐渐进入全身循环系统,在注射后的1周内达到有效的血浆治疗浓度,不必每日口服药物就可在注射后几周内一直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6]。目前,棕榈酸帕利哌酮是国内唯一既能在急性期快速起效又能在长期维持治疗中有效预防复发,每月注射一次的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7]。因此开发棕榈酸帕利哌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

本公司采用的棕榈酸帕利哌酮的合成路线由三种起始原料通过两步合成反应和一步精制得到,起始原料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起始原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制订其质量标准,以保证成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在原料药合成工艺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晶型、纯度、溶解速率等。因此有机溶剂在药物合成反应中是必不可少和非常关键的物质。当药品所含的残留溶剂水平高于安全值时,就会对人体或环境产生危害,因此对残留溶剂的控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课题拟建立棕榈酸帕利哌酮起始原料SM-1(CAS:130049-82-0)和SM-2 (CAS: 84163-13-3)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并进行初步的方法学验证。

二、研究方法简介

早期用来测定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方法是干燥失重测定法。也就是通过加热过程中,样品的质量减失来测定残留溶剂的含量。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非专属性。只能对其总量分析而无法对定性鉴别,而且水分也会干扰残留溶剂的测定。

目前,残留溶剂方法被气相色谱法所取代。气相色谱法不但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和高灵敏度,特别是和药品中残留溶剂的复杂样品的分析。推荐使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系统,当然也可以溶液直接进样方法。

测定残留溶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选择合适的进样方法和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的检测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