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预适应抗缺氧神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调控网络的探索表征文献综述

 2022-12-30 16:53:57

课题名称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低氧预适应抗缺氧神经损伤的物质基础研究课题性质 基础研究应用课题 设计型 调研综述 理论研究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缺氧是众多临床疾病及高原、航空、潜水等特殊环境造成机体损伤的重要原因。

脑组织以有氧代谢为主,对缺氧的耐受性差,是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组织。

长期或短时间严重的缺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发生病理结构改变。

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性的措施对于增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及防治临床缺氧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是指用非致死性低浓度氧,通过反复短暂刺激使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对随后更严重缺氧产生耐受性,从而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它是机体特有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广泛存在于心、脑、肾、肝、肠等器官中[1]。

这一现象的发现为提高机体的缺氧耐受力及防治缺氧性损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目前,低氧预适应对缺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共识[1, 2],然而低氧预适应产生内源性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途经仍未完全阐明。

此外,从转化医学角度,探索抗缺氧神经损伤内源性物质为发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缺氧神经损伤候选药物和新的药物作用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探索表征低氧预适应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物质已成为当前缺氧研究领域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氧预适应的研究从现象逐步深入到分子层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目前认为低氧预适应神经保护机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过程:① 内源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并作用于细胞膜,如低氧诱导因子(HIF)[3]、腺苷及其受体[4]、阿片类物质及受体[5]等;② 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途径[1],如蛋白激酶C(PKC)、核因子kappa;B(NF-kappa;B)、三磷酸肌醇激酶(PI3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③ 终末效应物质发挥作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7]、肾上腺髓质素[8]、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9]、热休克蛋白(HSP)[10]、抗凋亡蛋白BCL[1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12]、环氧合酶-2(COX-2)[13]、鞘氨醇激酶[14]、细胞因子(TNF、IL-4和IL-10)[15]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