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文献综述

 2023-01-07 14:12:07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

一、课题解决的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1]。人们发现他汀类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大幅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给他汀的临床应用疗效又添一道佐证,使临床应用药更加明确化合理化[2]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200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 斑块体积和性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有无明显差异, 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三、论文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13年3月04日----3月10日 确定选题,查阅文献。

2013年3月10日----3月18日 撰写开题报告。

2013年3月18日----4月1日 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设计。

2013年4月1日----5月15日 设计系统原型,并提交论文初稿。

2013年5月20日前 修改论文,完善系统

2013年5月30日前 提交正式毕业设计以及相关成果,并进行论文答辩准备。

四、文献综述

一、血脂概述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 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等。血浆中的血脂不是以自由状态存在,而是与血浆中载脂蛋白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和运输。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载脂蛋白、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各类脂蛋白均含有这四类成分,但其组成比例和含量却大有区别。乳糜微粒( CM )含三酰甘油最多,达80% ~ 85%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三酰甘油也多,达50% ~ 70%,而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最多,达40% ~ 50%。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蛋白质最多,约50%。几种脂蛋白都有各自极为复杂的代谢途径且相互之间发生有机的制约,以便保证机体脂蛋白代谢的正常运行。任何一个代谢途径的异常都有可能导致AS的发生与发展,但以富含胆固醇的LDL 代谢异常与AS的关系最为密切[3]。大体上与下述三种机制有关: ( 1)体内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酶活性增强, 导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升高而致病;( 2) LDL-C 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其自身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糖尿病高三酰甘油状态下通过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的作用使LDL-C 变成小颗粒和高密度的LDL-C,尽管其血浆水平不高,但其氧化活性和致AS能力却大大增强;( 3) LDL 受体缺陷, LDL 受体是清除血浆LDL-C 的重要途径,占每天清除总量的2 /3,其余1 /3由单核吞嗜细胞系统中的巨嗜细胞清除。可见, LDL受体缺陷是重要的致AS机制, 临床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即缘于此[4]

二、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动脉内膜脂质增多,形成脂质池,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变形,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 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渐渐退变,继发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6]。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根据斑块纤维帽的厚薄和脂质池大小可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软斑块又称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其特点:( 1)软斑块覆盖的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及胶原含量少,纤维帽较薄;( 2) 软斑块脂质池较大且含脂质多,质地较软;( 3)软斑块外形不规则呈偏心性分布; ( 4)当血压增高血流冲击或动脉痉挛时纤维帽与正常内膜交界处易破裂,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而硬斑块又称稳定斑块, 其纤维帽较厚、脂质池小、质地较硬、不易脱落[7]

三、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 是目前国内最为常见的调节血脂的药物,他汀类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肝细胞,通过竞争性抑制肝脏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使HMG- C0A 向甲基二羟戊酸转化减少,从而限制内源性总胆固醇的合成,使外周血中LDL- C 减少,使载脂蛋白beta;- 100 和甘油三酯下降,并能轻微升高有益的HDL- C[8]。循证医学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9]。该类药物在国内外的上市品种达20 余个,国内主要有普伐他汀(Pravastain)、美伐他汀(Mevastatin) 、洛伐他汀(Lovastatin)、阿托伐他汀(A- tor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等品种[10]。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病因,越来越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寿命,随着药物大量应用,许多大规模试验结果的公布,人们发现他汀类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大幅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他汀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增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调节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 、改善内皮细胞的血管舒缩功能, 增强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 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 以及增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等作用包括抗感染作用,抗氧化作用,降低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11]。它能够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作用,同时使脂质核心的硬度增加,增强斑块的稳定度,延缓动脉等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改善脂质斑块的性质,从而稳定斑块,减低动脉内膜厚度,甚至逆转斑块使之不易破裂,减少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减轻颈动脉狭窄程度,从而达到预防心脑梗死复发的作用[12]

本文旨在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对用药前后各项血生化指标的对比,用药后患者的总胆固醇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血小板聚集率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等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佐证他汀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动脉血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他汀类药物无疑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优选药,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大进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期东, 主编. 神经病学[ M ] . 第1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0- 137.

2. S tam ler J, W entwor th D, Nea ton JD.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ho lestero land r isk of premature dea th from co ronary heart disease continuous and graded[ J]? JAMA, 1986, 256: 2823-2828.

3. S te inbergD, Par thasara thy S, Carew TE, e t a .l Beyond cho lestero.l M odif ication oflow.dens ity lipopro te ins tha t increase its a therog en ic ity [ J]. N Engl JM ed, 1989,320: 915-924.

4. 杨国君,他汀获益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是关键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3(4):539~542.

5.赵水平,他汀类药物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16~318

6.万军.他汀类药物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12 例分析况[J]. 医学基础与药学研究, 2010,9(3):76~77

7.周立英, 朱立松.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10( 2) : 152-153

8. 宋军, 吴爱峰, 王德帅, 等.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 2) : 63-64

9. 郭艺芳, 韩俊平. 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J ]. 疑难病学杂志, 2008, 7( 5) : 257- 258.

10.王晏文.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195.

11.陈兴洲,苏克江,高宗恩.他汀类药物与卒中防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5(19):195.

12.王克.他汀类药物对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2009,19(2):172

.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