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纳米制剂的制备与药效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7 14:13:13

开题报告内容:

PA纳米制剂的制备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早在30-40年代就有人提出VC具有抗病毒作用。Linus Pauling等提出VC可能具有抗肿瘤及抗感冒的作用。而70-80年代两次正规临床实验否认了VC的抗肿瘤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两次实验都是通过口服给药。

研究表明,口服VC与注射VC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口服VC会达到吸收饱和,而注射VC可在体内达到高浓度,此时VC不再是还原剂,而是氧化剂。抗坏血酸(VC)具有多种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抗坏血酸的生物学效应取决于浓度、暴露途径和暴露时间的长短。高剂量的抗坏血酸在组织液中是作为氧化剂,并释放过氧化氢到组织和体液中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在正常灌注区会被红细胞和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解毒。

有研究表明VC的脂溶性衍生物PA具有针对性体外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PA是一种VC的脂溶性衍生物,作为VC的前药可被包载入纳米载体中,由于PA的脂溶性增强,其透过细胞的能力更强,因此PA与VC相比具有更强的药效,并且具备VC所不具备的热稳定性。纳米粒在肿瘤中可产生渗透和滞留(EPR)增强效应。因此,PA纳米粒将同样或更高效的发挥高剂量的抗坏血酸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主动靶向,并且增强抗癌作用。

纳米粒的优点在于:首先它可以增加药物和控制药物的释放,起到缓释的作用,从而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又能减少给药次数。第二因肿瘤的血管壁间隙较大,对粒径小于200nm的粒子具有生物通透性,从而对肿瘤具有被动靶向性,改变药物原有的体内分布特征。可作为抗癌药物的重要载体。同时,由于其的包裹作用,也能提高治疗药物的稳定性。

我们做的纳米粒表面采用DSPE-PEG2000-Biotin修饰。相关文献表示,CPT-PEG-Biotin诱导的细胞凋亡比相同当量的CPT或是CPT-PEG有显著的提高。Biotin再修饰的纳米粒将具有更好的靶向抗肿瘤性。

[拟采用的实验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