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HPLC-MS/MS法测定大鼠组织、尿液、胆汁和粪便中花椒毒素的含量,并应用于大鼠口服白芷提取物后的组织分布与排泄研究,了解花椒毒素在大鼠体内变化过程,为其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背景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 性温味辛,归胃、大肠、肺经。 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1]。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白芷具有较强的光敏作用以及解热、镇痛、平喘、降压、兴奋运动和呼吸中枢等作用,同时还有抗菌、抑制脂肪细胞合成及解痉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应用白芷的制剂配合黑光照射治疗白癜风、银屑病也取得了较好效果[2]。
白芷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呋喃香豆素类(coumarins),包含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等。其他香豆精类成分有比克白芷素(byak-angelic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 hydrate),珊瑚菜 (phel-lopterin),东莨菪素(scopoletin)等[3]。研究表明,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抗氧化、抗癌和抗高血压等药理作用[4-12]。花椒毒素又名8-甲氧基补骨脂素,是白芷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很强光敏性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治疗银屑病和心绞痛的有效成分,临床上通常口服花椒毒素后结合长波紫外光照射来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病人,即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药理作用研究发现,花椒毒素具有钙离子拮抗活性,可引起皮肤红斑水肿严重瘙痒等短期不良反应[13-15]。
目前已有白芷中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在血浆等生物基质中的含量测定相关报道。邓瑞等用RRLC-UV法同时测定白芷中水合氧化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等6种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16]。黄玉伟等用RP-HPLC法测定白芷提取物欧前胡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17]。Ah Yeon Park等采用HPLC-UV和LC-ESI-MS/MS法测定了白芷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等4种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18]。而尚未有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组织和粪便中花椒毒素含量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组织、尿液、胆汁和粪便中花椒毒素的含量,并研究白芷提取物中花椒毒素在大鼠中的组织分布及排泄特征。
主要内容
1、 建立HPLC-MS/MS法测定大鼠组织、尿液、胆汁和粪便中花椒毒素的含量。
2、 研究白芷提取物中花椒毒素在大鼠中的组织分布特征。
3、 研究白芷提取物中花椒毒素在大鼠尿液、胆汁和粪便中排泄特征。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