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蜂毒素是从蜂毒中提取的一种小分子肽类物质,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约占蜂毒干质量的50%。以往的工作曾对蜂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有初步研究,证明携带蜂毒素的重组腺病毒在体外能够肝癌细胞的生长,此外,蜂毒素可通过抑制Rac1依赖的信号通路来抑制肝癌细胞MHCC97H的转移。这些研究表明,它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是一个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其抗肿瘤作用分两种:1.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蜂毒肽对多种实验性肿瘤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通常认为蜂毒肽使细胞线粒体膜溶解,使细胞的正常呼吸受到抑制,因而肿瘤组织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受到抑制,氧化功能被破坏,导致肿瘤瘤组织生长抑制。2.免疫调节作用。国外研究报道蜂毒肽参与抗肿瘤T细胞应答。蜂毒肽通过增强TH1细胞功能,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起正向调节作用。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表明,蜂毒肽高剂量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低剂量可诱导细胞凋亡[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现晚,发展快,治疗难,预后差的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威胁。目前对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早期进行手术切除,但在我国,由于多数肝癌的发现均较晚或早期即有肝内播散;肝癌病人多伴较重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年龄或其他疾病的限制等,使临床肝癌手术切除治疗受到很大限制,并且肝癌术后复发率也很高,也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存。此外,放疗、介入治疗和肝移植等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疗效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且在应用中受到诸多禁忌症的限制。因此,研究针对肝癌的药物和其他疗法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6]
抗肿瘤药物一般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所以研究蜂毒新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更具意义。凌昌全等[2]将蜂毒素-泊洛沙姆407缓释剂注入H22荷瘤小鼠瘤体内,结果证明蜂毒素缓释制剂的毒性明显低于单纯蜂毒素,且治疗后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蜂毒素组。李琦等[3]制备蜂毒素-聚乳酸/羟乙酸微球并经动脉介入治疗大鼠肝癌,通过与生理盐水、蜂毒素、空白微球的比较,证明药物微球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最显著,肿瘤坏死更广泛、更彻底,且生存期显著延长。蜂毒素脂质体具有的独特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①靶向性。②缓释性。③长效性。④低毒性。⑤与细胞有亲和性。⑥可控性。脂质体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既增加了疗效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4]。例如顺铂脂质体(Lipoplatin)的粒径小于130nm,可延长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并对肿瘤组织具有靶向性,药物浓度是正常组织的2-50倍。临床前的研究表明,顺铂脂质体在小鼠经腹腔给药过程中,对肾的毒性明显小于顺铂[5]。脂质体蜂毒素作为具有减毒增效作用的蜂毒素新剂型,对其应用于抗肿瘤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管新生在人体正常发育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与肿瘤的形成及转移关系密切。肿瘤血管生成是支撑肿瘤生长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提供肿瘤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氧、生长因子及其他一些物质,还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途径。所以控制肿瘤相关的血管再生可能是有希望限制肿瘤进展的策略[6]。
有研究表明,蜂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蜂毒素可以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影响VEGF和bFGF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及bFGF,而且其抑制作用存在浓度依赖关系。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成血管的几个关键环节均不同程度受到蜂毒素的抑制,提示蜂毒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而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7]。因此,脂质体蜂毒肽作为具有减毒增效作用的蜂毒肽新剂型,具有相似甚至更优良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蜂毒素脂质体对肝癌的治疗作用。1体外试验:蜂毒素脂质体的体内抑瘤试验。通过研究蜂毒素脂质体对裸鼠皮下Bel-7402,SMMC7721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达到实验目的。首先进行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分组并每日进行腹腔灌胃给药,试验结束后观察各项指标。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和
相对肿瘤增殖率,通过统计学原理得出结论。2.体外试验:蜂毒素脂质体的体外药效学实验:通过MTT法体外药物筛选以达到蜂毒素脂质体设7个不同浓度以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试验中拟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株、B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和Bel-7402人肝癌耐药细胞株。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