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对DSS引起的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2-10 01:23:05

开题报告内容:

1.研究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通称为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其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等【1】。如今在全球范围内UC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2】,所以寻找一种有效治疗UC的手段势在必行。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 制剂等药物治疗该病。有研究发现,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发生严重失调,而益生菌的补充可明显改善上述现象【3】

在一些常见肠炎如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慢性肠炎和溃疡性肠炎肠炎的治疗中,益生菌作为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也用于辅助治疗来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保护肠道粘膜、维持菌群平衡【4】

现阶段,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成本昂贵且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有研究表明肠道免疫和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明显关系【5】。因此可以预计调节肠道菌群间的平衡可有效改善肠道免疫,减少炎症反应。如今在临床治疗中有诸多医生采用益生菌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IBD患者,众多结果表明通过与益生菌的联合用药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对症状进行缓解。

国内常对IBD的临床治疗使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用药,其中美沙拉嗪作为氨基水杨酸制剂用于在溃疡性肠炎治疗的缓解期或者活动期,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但无法改善因病症导致的肠道内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6】,而益生菌的使用可以弥补这一问题。经临床研究益生菌与美沙拉嗪的联合用药可有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7-8】

在众多益生菌中乳酸菌是使用最广泛的益生菌之一,先多用于食品发酵、防腐剂、生产乳酸等。其中罗伊氏乳杆菌于1962年首次被分离出来,它是异源发酵菌种,在有限的氧气中生长,能发酵糖产生CO2、乳酸、乙酸和乙醇,并可定居于人和动物的胃肠道中,已被证明是人类胃肠道真正的常驻菌群之一【9】。经研究罗伊氏乳杆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细胞因子环境及免疫失衡等机制来防治溃疡性结肠炎【10】

为了研究IBD现已开发了多种小鼠模型在各种化学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由于其简单性和与人溃疡性结肠炎的许多相似之处而被广泛使用,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小鼠模型可用来研究肠道内环境,对疾病的预防和改善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11】

采用DSS诱发UC小鼠的原因在于,DSS作为一种水溶性硫酸多糖体,能够对肠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是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急性结肠炎的发生,表现为腹泻、直肠出血、溃疡等。和人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和组织学表现相似【12】。具有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的优点。

本实验通过DSS诱导UC小鼠模型,通过喂养进行多组对比从而对乳酸菌对UC小鼠肠道内菌群影响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