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黄体酮
1.1黄体酮的生理效应
在20世纪早期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黄体激素的生理效应。相互独立的几个研究小组,从黄体的提取物中分离出小行星激素,在美国被称为progestin和在欧洲被称为luteosterone。作为折中,商定名字为progesterone (孕酮),又名黄体酮。结构式如图1.1所示。
女性在月经周期和妊娠期间的黄体期,体内的黄体酮血液浓度很高。在非怀孕期和妊娠早期,黄体酮产生于黄体,在妊娠后期产生于胎盘中。
内源性黄体酮可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黄体酮是胚胎植入和维持妊娠必要的,例如用于促使子宫内膜成熟、剥脱。黄体酮是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成分,作用于子宫、卵巢,及其乳房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中该效果是通过结合到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黄体酮受体(PR)普遍存在,并存在两个不同的亚型,PR-A和PR-B。两种亚型由相同基因编码,并且序列是相同的,除了PR-A的N-末端比PR-B少164个氨基酸。在大量的共同调节物质参与下,黄体酮结合到特定的受体导致二聚化,构象变化,结合到靶基因的远端部分,随后是基因的转录调控。这些过程具有迄今不可预见的复杂性,并包括与其它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在一到两分钟,通过黄体酮受体-辅助调节因子复合体结合至细胞核基质和DNA可形成光学可检测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数量的增加表明健康女性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黄体酮高血浆浓度)。它们的平均直径为0.65mu;m和显示被标记的高转录活性区域。
1.2 微粉化黄体酮的口服、阴道和肌肉注射给药
早在20世纪40年代,化学家Russell从植物甾醇薯蓣皂素合成了大量的纯黄体酮。然而,当时需要相当高剂量的黄体酮口服制剂来实现生物效应。后来通过黄体酮微粉化使其能被充分吸收。1980年,含有分布在油悬浮液的天然微粉化黄体酮的软胶囊在法国被批准,商品名为Utrogestan。
更年期雌激素缺乏症或外科手术造成的更年期的女性需要接受雌激素治疗。口服黄体酮(Utrogest)的批准为了保护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女性的子宫内膜。
各种临床试验已经表明,每天连续口服使用200mg黄体酮能抵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它可以防止子宫内膜增生。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