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固体或液体制剂,其基本特征是可以在胃肠道内或环境温度适宜(通常指体温37 ℃)及温和搅拌的条件下,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0~500 nm左右的乳剂[1]。而当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 gt; 12)含量较高(ge; 40%,w/w)或同时使用助乳化剂时, 大量的胶束对油或水产生增溶作用,油或水进入胶束内部使胶束发生溶胀,在轻微搅动下可制得更精细的乳剂(粒径50 nm左右),则被称为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2]。
SMEDDS适于用作亲脂性、溶解度低、难吸收、易水解药物的载体,锐劲特作为一种脂溶性的兽药,十分适于制成自微乳。
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M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激、无不良药理作用、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M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优化,以确定最佳比例和微乳区域[3]。
1.油相
SMEDDS的油相对药物的溶解度应较高,在低温下不会析出药物,遇水时易在处方中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乳化。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油相分子体积越小,对药物的溶解力越强,油相分子体积过大则较难形成微乳。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的区域,应选用分子结构中的碳链为中短链的油相[4]。常用的油相多为植物油(如蓖麻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榄油等)和脂肪酸酯类。脂肪酸酯类流动性、溶解性和自乳化性较好,常用的有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月桂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IPM)。
2.乳化剂
SMEDDS采用的乳化剂多为亲水亲油平衡(HLB)值较高(一般为9~20)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低,比较稳定,不易受强电质、无机盐类以及酸、碱等的影响,溶血作用小,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相容性好,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能引起胃肠道壁渗透性的可逆性转变等。
在SMEDDS中,HLB值比较高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自微乳区域大,药物溶出快。研究表明,用HLB在11~15的表面活性剂和中等链长(C8~C10)脂肪酸三酰甘油制备的SMEDDS的药物溶出好,利于药物吸收。天然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也是良好的乳化剂,它受酸碱度、盐浓度的影响较小,无毒,安全性高,且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