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波罗尼自乳化给药系统处方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4 21:04:44

开题报告内容:

锐劲特自乳化给药系统处方前研究

[概述]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EDDS)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固体或液体制剂,其基本特征是可以在胃肠道内或环境温度适宜(通常指体温37℃)及温和搅拌的条件下,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0~500nm左右的乳剂[1]。而当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gt;12)含量较高(ge;40%,w/w)或同时使用助乳化剂时,在轻微搅动下可制得更精细的乳剂(粒径50nm左右),则被称为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2]。

SMEDDS适于用作亲脂性、溶解度低、难吸收、易水解药物的载体,同时SMEDDS也可作为需避光或易氧化的药物的载体,即:可以在制备过程中避光或者在体系中加入抗氧剂。载药SMEDDS口服后在生理体温和胃肠道蠕动作用下,遇胃肠液自发分散成O/W型、粒径小于100nm的载药乳液,在胃肠道均匀、快速分布,增加了药物溶解度。自乳化形成的O/W型微乳克服了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时的障碍,易于通过胃肠壁水化层传递到吸收部位,有利于提高药物溶出度和渗透率,药物能持续从基质中溶出并渗透到吸收部位,以保持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平衡,可能降低药-时曲线的峰/谷比[3]。SMEDDS可经淋巴管吸收,这样既可克服首过效应,也可避免口服药物后胃肠道内酶的水解,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4]。目前研制的SMEDDS多将自微乳浓缩液灌封于软胶囊或可充于硬胶囊中,剂量小而准确,服用方便。由于是在体液环境中形成乳液,因而SMEDDS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普通微乳体外稀释引起的粒径变化等问题。

[形成机制]

1.负表面张力

在S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助乳化剂的存在,产生混合吸附,出现负的界面张力,从而使油、水界面自发分散成微细液滴,以增加总表面积达到热力学平衡。

2.界面膜-液晶体的形成

SMEDDS的自乳化难易程度与水形成液晶体的难易有关[5]。在水中加入二元混合物(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助乳化剂)后,能在油、水两相之间进行分配,促使乳化剂在油水之间形成一稳定的单分子界面膜;水能穿透界面而溶解于油相中,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在界面达到溶解极限,水进一步穿透就会形成液晶体;最后,靠近界面的物质都成为液晶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决定最终形成液晶体的量,液晶体一旦形成后,水就向溶液内核快速穿透,在轻微搅拌下,引起界面破裂并形成细小乳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