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背景及解决的问题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称为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是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伤和机会性感染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被称为二十世纪瘟疫。根据UNAIDS和WHO最新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毒感染者已达4030万,其中2005年新增HIV感染者490万,约310万人死于AIDS,每天约有1.4万人新感染HIV,95%以上的感染者生活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近2千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近50%是妇女,约50%的人是15-24岁的青年。
在亚太和部分东欧及中亚地区,HIV感染率正在快速增长,目前其增长速度为25%,该地区的HIV感染人数将增加20倍,目前其增长速度为25%。其中,印度全国HIV感染率为0.4%-1.3%。10年前全球每10例新增的HIV感染者中,仅有1例为亚洲人,而现在每5例HIV感染者就有1例为亚洲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然是HIV感染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HIV感染者约占世界总数的2/3,这些国家平均的HIV感染率为1%-4%,AIDS是该地区的主要死亡原因。
我国现有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为65万人,2005年确证艾滋病毒感染7.5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5万人,艾滋病毒感染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方式以注射毒品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相当多的感染者还没有发现是中国艾滋病防治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病毒以独立表面糖蛋白gp120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受体CD4,在辅助受体(如CCR5)协助下病毒膜与宿主T细胞膜发生融合,将毒粒基因组摄入细胞浆。基因组即以病毒RNA为模板,在自身携带的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正链DNA,再以正链DNA为模板合成负链DNA,此双链DNA为前病毒,进入细胞核。在整合酶催化下,将前病毒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病毒的信使mRNA及基因组RNA,病毒RNA再进入胞浆合成病毒蛋白质,与基因组RNA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而释放。
199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员从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植物藤黄科胡桐属植物长茎胡桐(Calophyllumlanigerum)中分离得到8个具有三环及四环结构的新型香豆素衍生物,并测定了其抗HIV-1的活性,其中胡桐素A(( )-calanolideA)活性最强。其对HIV-1的EC50为0.1mu;M,IC50为20mu;M,治疗指数为200,对HIV-1 RT的IC50为0.07 mu;M。当浓度为0.1mu;M时,不仅能抑制HIV-1的繁殖,而且还能保护CEM-SS细胞(人体T淋巴细胞)免受HIV-1的进攻,防止HIV-1对人免疫细胞的破坏。( )-InophyllumB(2)和 ( )-cordatolide A也是由胡桐属植物(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12]及CalophyllumCordato-oblongum)中提取得到的香豆素化合物,活性筛选试验证实均具有一定的HIV-1 RT的抑制活性,但较( )-calanolideA弱。
这三个化合物具有共同的结构母核,即四环双吡喃香豆素,结构中均含有三个手性中心,只是在C-4位的取代基有所不同。因此,该类化合物应该有进一步提高活性的可能性。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很少,由原植物提取来获得化合物的量非常有限,并且存在破坏环境的危险。因此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全合成以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课题在课题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全合成反应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探索,并在保留其四环双吡喃香豆素骨架的前体下,依次对B、C及D环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合成的类似物进行抗HIV-1活性筛选,希望能进一步探索其构效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合成路线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