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隧道出口眩光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5 17:27:00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由于道路及其周围环境的良好能见度是安全驾驶的基本要求。阳光直射造成的眩光会干扰驾驶员的视力特性。在强眩光人眼不适应的条件下,物体的可见度降低,从而引发了很多起碰撞和坠毁等事故。对于隧道出口眩光对驾驶员特性影响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外主要是从眩光的成因与可见度、日光的亮度分布、日光眩光对驾驶员视觉的影响、减少眩光对驾驶员影响的技术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国内则集中于眩光的分析模型与方法、日光对交通标志视认性的影响及减少眩光对驾驶员影响的技术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

例如Marc Green就考虑了驾驶员年龄、性别、车辆的载荷以及紧急反应等因素,

按照从感知到反应过程提出各阶段驾驶员反应时间,并指出日光眩光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影响很大。Ralph Bouwmeester 对交通事故重现中的太阳和阴影建模,利用天文学中太阳位置的理论,分析太阳和阴影对眩光、反光、盲视、对比度、照明和可见度的影响,选定与太阳有关的事故现场作调查,进行基本分析,确定能够减少重复事故的位置,论证见证人的描述的可靠性等工作。

澳大利亚国立智能交通项目对驾驶员辅助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由眩光引起的驾驶员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能力迟钝等,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如高速公路的防眩,主要是在道路中央分隔带连续设置一定间距和横向宽度的防眩设施,通过防眩设施完全或部分阻挡车前光和日光,以达到防眩的目的。美国和欧洲等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将中间视觉的指标作为交通照明法规制定的依据。

国内研究现状:

对眩光的分析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例如浙江大学田春燕等研究了视标亮度、眩光距离和眩光面积对视觉判读作业绩效的影响,得出视标亮度越强、眩光面积越小、无眩光的情况下,判读作业的绩效高的结论,以及视标亮度、眩光面积、眩光距离两两之间或三因素之间对视觉作业绩效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这种明显的交互作用,是由于在不同视标亮度水平上,眩光面积和眩光距离这两个因素不同的实验效应引起的。中山大学陈盛强等利用瞳孔径动态变化测量分析装置,每秒十帧连续记录。对瞳孔在光刺激下的动态变化进行数字摄像,自动化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瞳孔对光反射的瞳孔收缩速率不同,年龄越大,越慢;收缩时间也不同,年龄越大,时间越长。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研究,较集中体现在视觉科学领域及照明眩光研究。在光学研究的基础上,各国以各种形式展开了中间视觉的理论研究和基于人眼视觉功效的中间视觉应用研究。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照明设施产生眩光的预防与控制方面,虽然关注到日光对驾驶员反应特性有影响,但只作了定性分析,尚未深入研究。在隧道出口日光眩光对驾驶员特性的影响研究方面尚有很多空白领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