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绪论
本课题围绕四好农村公路的人文特性影响下的景观形态展开研究,并尝试建立农村公路人文景观评价模型。根据交通运输部制定的 《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近年来开展了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内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近日提出形成“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对农村道路景观有所要求。道路景观环境设计是指从美学观点出发,充分考虑路域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让驾乘人员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其构成要素多元,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但现有道路景观多停留在注重装饰,表现自然上,在文化风格、意境创作层面欠缺设计理念和方法。“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的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并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礼乐教化。现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内在的思维活动,涵盖甚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人类建立城市、形成城市交通以来,道路绿化不断发展,最初的绿化形式为行道树种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道路景观形态变得复杂多样起来,渐渐形成对应的的理论及方法。道路景观设计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修建风景区道路(Parkway)时考虑到了线性与地物的协调,以及沿线风景的保护与利用。最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德国提出道路景观设计的理念,代表人物是汉斯·洛伦茨(Hans Lorenz)。1958年,日本在设计名神高速公路时,采纳了德国杜尔博士的建议,将景观设计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又有时代感,且与大自然有机协调,具有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美。1965年美国编制《公路景观设计指南》,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道路美化条例》,提出保护景观资源的要求。历史保护法案(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rt,1966)明确规定考虑提议项目对历史资源的保护。1977年出版的《实用公路美学》中指出“支配公路外观的原则对乡村和城市均适用,乡村道路主要把路融入背景而不破坏自然。”暂未见系统的人文道路景观研究。国内道路景观开始发展的比较晚,最早在1987年,在陕西汉中公路管理中将景观元素加入道路以对道路外观改善,1983年,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GBM工程),但仅停留在一般的环境绿化与美化,看重功能性和耐久性,少了美的展现。随着道路建设迅猛发展,人们环保意识提升,生态与景观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陆续有人关注地域文化与道路景观的结合,例如张家口地区具有历史、奥运、绿色长廊和谐公路等元素在内的景观规划研究[1];对西藏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提出强化区域性原则的需求,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发掘人文资源,塑造有地域特征的道路景观[2];以及张花高速公路上从苗族故事传说、神话人物等文化特色出发设计的道路景观,据此提出高速公路动态景观设计的部分原则,即景观设计巧妙结合道路环境中地域文化要素,创造出取之于地域文化要素又独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合高速公路特征的景观效果[3]。但整体来看人文特征下的道路景观研究较少。
在已有理论与方法中,重视道路景观中人的地位。有学者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的主客体要素及结构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人性化”为目的的整合原则[4]。景观设计学方法论中说明为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阐述为“人规划非场所、空间、物体,而是人的体验,首先是确定用途或体验,其次为随形式和质量有意识的设计。”要求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为前提,理解景观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人体工程学和景观心理学。人文背景为道路景观风格的一部分,其中考虑包括信仰、艺术、民俗、生活习惯等在内,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社会文化,以及借景观造型、材料、肌理等表达精神内涵的人们审美需求及习惯[5]。从景观的受众—人出发,部分学者探究了文化因素与道路景观的结合方式,在公路景观艺术风格创作中融入民族特色,或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基于此的公路景观形式美表现形式。并提出地区有鲜明地方风气的,让道路景观与之协调,对于传统风貌和有历史价值的道路,可适当尊重历史原貌,使道路成为历史特色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地区无显著地方风气,可发挥道路的文化承载功能,利用景观设计来创造[6]。
3.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基本还是规划、建筑、绿化等设计各行其是,片面孤立的解决单一问题,陷入顾此失彼的状态,造成缺少“人情味”等问题。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缺少地域文化特征,盲目应用景观设计方法,与沿线景观脱离;没有发挥公路传播文化的作用,更多注重路域本身设计及其绿化;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审美主体的视线限制在公路空间以内,无法对公路以外的景物和区域特征进行感知[7]。此外,由于受教育背景、景观专业知识获取情况不同,景观设计者和直面景观变化的普通群众之间存在审美差异[8],两方关注重点不同可能导致最终设计出的景观并未取得目标成效,因此在考虑文化特性的道路景观时需要参考用路者和附近人员的意见。
4.景观评价方法
在公路景观中,已有一些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经验。根据人文景观内包含虚拟景观、公路景观和环境艺术的思路,有学者对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层进行了细分,并由所得评价指标分析实例—具有丰厚文化背景的重庆至合川高速公路(渝合高速)[9]。根据前期调查,利用项目总体相关(CITC)分析筛选评价指标,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山区公路协调性评价体系。采用云模型—层次分析法(CM-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实例—桃大路回龙寨至草一井段进行山区公路景观协调性分析[10]。已有研究有使用眼动仪等仪器追踪驾驶员驾驶视线,获取实际驾驶中的注意力相关数据,例如借眼动仪测得驾驶人视搜索眼动参数数据,建立驾驶熟练度评价模型以评价在典型山区道路上驾驶行为的熟练与否[11]。以上方法与技术的应用都能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起到参考作用。
5.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前景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