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董艳涛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各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出行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日益扩大,因此我国各城市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但是随 着城市居民出行的距离变大,公共自行车驻车站点有限等原因导致人力自行车在出行要求 上已远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然而许多居民又不能承受小汽车高昂的费用以及公共交通系 统无法保证居民出行的需求,电动自行车代替人力自行车的交通方式应运而生。并且电动 自行车以灵活、低碳、价廉、易于驾乘、速度高、承载能力大等特点以及技术、安全性等 关键指标的进步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中不可忽视的交通工具。自1985年我国 市场诞生第一辆电动自行车开始,至2015年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2亿辆。在 部分城市中电动自行车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有研宄预测,全国原有的4.5亿自行车用 户中,将近3.5亿将转换成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许多中低收入群体唯一的出 行工具[1]。
电动自行车是与我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亦可以说它和我国的国情 紧密结合。电动自行车不仅解决了我国大部分居民的个人交通工具,而且在部分城市中又 担当了生产工具的角色,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比例的增大,给我 国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动自行车非法上路、违规使用、违法行驶的交通乱 象随处可见。在交叉口,电动自行车闯红灯等违章行驶,侵占机动车、行人行驶空间,降 低交叉口通行能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在路段,电动自行车超速、超载、随意逆行、任 意横穿马路,特别是在无物理隔离路段电动自行车越线进入机动车道行驶现象严重,甚至直接在机动车道行驶,导致机非混合行驶,互相干扰,产生冲突。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我国部分城市提出“禁电”措施,剥夺了电动自行车上路的权利。通过计算,电动自行车的 轻微伤比例高于人力自行车和摩托车,但是电动自行车的死亡率小于全国平均值。所以如何在降低电动自行车负面影响的同时让其发挥出最大作用已经成为交通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根据王宏雁等学者的研究,相对发达国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每4 个交通事故死亡者中有3 个属于交通弱势群体。如何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减少车外人员伤亡率,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
根据胡洁等学者的研究,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人口死亡、伤残、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采取了各种预防控制措施之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却有增无减。电动自行车近几年在国内市场迅速发展,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快速增加,2010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达到1.2亿,在2013年突破了 2.0亿,在2017年达2.5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增幅和与之相关的事故数量呈现趋同现象,由电动自行车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也在增加,但却为人们所忽视,在国内外,有关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多为简单的报告性数据和相关描述性研究,缺乏系统的关于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的研究和数据报告,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也十分匮乏。为此本研究在电动自行保有量较高的宜兴市,对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展开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出电动自行车交通伤害的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有关预防策略和措施,丰富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预防和减少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张东仁等学者的研究,交通事故的发生经常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外的相
关研究表明, 一起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平均约为1.5~1.6个。在对行车安全构成影响的诸因素中, 如气候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路政管理条件等的影响不是直接产生作用表露出
来, 而是通过与其他因素结合, 导致交通参与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继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些因素可以统一归纳为道路交通安全因素。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