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城市轨道的微循环公交线路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31 11:06:08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参考文献)

1微循环公交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与机动化的双重变革的历史性阶段城市化水平和机动化水平,不断发展引发城市规模持续增大居民出行强度不断增大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上升,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交通问题成为了“城市病”;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外,公共交通竞争力不强导致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也促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

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了由私人小汽车肆意发展而引发的大量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痛苦后最终都走向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道路,有文献指出公交为主体、小汽车辅助”的交通模式才适合我国国情。年建设部等六部委也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指明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系统之于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交分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公交分担率均在70%左右,东京更高达87%,而我国仅为20%。

我国城市中大多数常规公交运营线路都布设于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少有渗透进支路系统的公交线路。“开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只能依靠步行,两端总计时间占据行程时间的一大半。与其它“门到门”的交通方式相比,可达性差成为制约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公交优先政策被公共交通末端失灵拖了后腿。由于我国地面公交先于轨道交通形成两者之间各成体系缺少衔接与配合,受站点和线路限制全封闭的轨道交通只能依靠站点与外界联系,覆盖范围极其有限,轨道交通只能提供“方向可达性”,而公交微循环则可以实现“目的可达性”。

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由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导致的上下班时间钟摆式的人流十分明显,这些人多由连接城市中心与城市外围的轨道交通往返集中运送,但因地铁的可达性较差,无法将乘客送到家,需由其他交通方式与其接驳方可完成一次完整出行,使用最多的是常规公交与地铁进行接驳。

而由于常规公交的发展滞后于居住的发展,尤其在城市外围,常规公交服务薄弱,线路覆盖率低,甚至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区域,使得城市外围居民从家到地铁站间不长的距离十分尴尬,部分社区居民无奈只能选择黑车,给出行安全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出行成本。即便公交覆盖率较高的城市社区,经过社区的公交线路也较少考虑与周围地铁线的接驳。

一些城市社区的开发商为更好的服务本区居民,开通了接驳公交(也称为袖珍公交、微型公交)与地铁接驳,接驳公交专门服务在社区和地铁站之间,在打通公交微循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驳公交的公交车长度在8米左右,额定载客量在30人左右,具有线路短、车身小,灵活的特点。但目前较多线路存在线路不合理、发车间隔长、运行时间不固定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线路接驳优化已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城市外围社区内的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优化研究。

在以上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对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微循环公交线路优化的研究,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组成、公交线网优化、站点优化等,使其能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