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下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用药结构及用药衔接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5 15:26:4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1.研究背景

1.1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现状及政策目标

2006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 号)中强调,要“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试点”,首次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概念[1]。此后,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序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 号)中,确定了实施分级诊疗的路径、具体做法和目标,提出到 2020年要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治疗模式[2]

这对于缓解我国目前“看病难”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充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大量闲置这种矛盾性的问题,使医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3]。因此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使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1.2基本药物制度发展历程及政策目标

2000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严重失效,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随着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的减少,“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公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日益突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平性下降[4]。2009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转变“以药补医”机制,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人民健康,体现社会公平,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1.3两种制度在政策目标间的矛盾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满足基本的用药需求,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的药物需要保持良好的衔接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多配备医保目录内药品,基本药物配备数过多,导致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用药结构差异较大、衔接性较差,影响了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用药的可获得性。2.研究目的及意义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离不开药品的支持,药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实证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探究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差异,药品使用衔接性,分析影响药物使用衔接性的主要因素。这对于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合理配置各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3. 拟研究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