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国际劳动力价格的普遍提高,我国劳动力导向型为主的传统外贸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加上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一片萧条,加上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急速恶化,各类大中小外贸企业均面临着生存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13年,国家开始鼓励跨境电商发展,这一新型外贸业态给了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吴春芬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由于人工成本的迅速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民币的升值使我国的出口企业利润水平普遍较低,传统线下交易量萎缩。加之周边国家的竞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下行,使得我国传统外贸企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传统外贸企业不得不转型以寻求发展。
李英禹(2016)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企业转型研究》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国际需求减少,外贸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传统外贸方式已无法为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点,导致无法培养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而跨境电商作为新兴的外贸交易模式,其市场还处于未饱和状态,可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发展空间。
彭志刚(2017)在《跨境电商促进江苏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中指出,传统的外贸业务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如”工厂—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模式,这种模式耗费时间多,费用比较高。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跨境电商顺应国际贸易“碎片化,小单化”的趋势,形成“卖家-物流商-买家”的新型交易方式。这种海外直销方式,大大缩短了供应链,中间商大量减少,压缩了大量的渠道成本。节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让外贸企业降低价格,让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其转化为利润,用来加大的产品的研发,拓展销售渠道,增强品牌效应,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史晓英(2016)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中小型农产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探析》中指出,后危机时代,许多国家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据英国智库“全球贸易预警”统计,截至 2013 年 8 月,世界各国新出台了 300 项贸易保护措施。反补贴、反倾销、检验、检疫、绿色壁垒等壁垒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出口难度加大。跨境电商可以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这有利于企业绕过贸易壁垒等限制措施,降低其开发市场的难度。此外,不受地域限制的互联网也为我国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空间。
吴春芬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我国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的问题主要有:1.原有产品结构不合理;2.跨境电商人才结构不合理;3.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4.网上支付及交易平台不安全,具体表现在身份真实性无法识别、交易信息的的失真、支付信息被抵赖、支付信息缺乏保密性和交易平台的安全隐患。
郭兴科(2017)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发展问题研究》中指出,从电子商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外贸企业还缺乏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人才。一方面, 现有的人才没有得到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其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较低,难以促进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发展。 另一方面, 大部分外贸型企业没有从外贸因引进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人才, 外部先进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及时补充到现有人才团队中, 这些都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显得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跨境贸易面临着成本过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危机的冲击和贸易壁垒的限制等诸多问题,而跨境电商的B2C的新型贸易方式能够帮助中国外贸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有助于中国企业形成自己的外贸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外贸电商化仍然面临着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确实等问题。本课题针对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转型的各项影响进行分析,探寻我国当前外贸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外贸成功转型起到一定的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