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代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8 11:22:56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研究问题

医药代表在1980年左右成为一种正式职业,是连接医师、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纽带。国内医药代表的产生是随着合资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1988年左右,我国首批医药代表出现并取得成功,国内其他医药企业便纷纷效仿。发展到现在,我国已有近300万人从事医药代表这一职业,每年还有国内千余家医药院校大规模输送的“后备军”。除开其本职工作外,我国医药代表还要承担销售的任务。“以药养医”政策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引导管理医药代表这一新兴职业,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便愈演愈烈。医药代表使出浑身解数让医生“多开处方”、“开大处方”,提高药品的销量。临床咨询费、处方费、召开学术会议等手段屡见不鲜,一些“手段”甚至已成为行业的“常规操作”。这样的医药代表队伍完全背离了职业初衷的范围,助长了商业腐败的滋生,催生了“一药多名”现象,增加了患者和公众的经济负担,扰乱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随着人们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医药行业弊端渐渐显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药品购销活动系列腐败案件频频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医药代表与药品销售代表被人们混为一体,“带金销售”、“药品回扣”成为了医药代表的代名词,医药代表和行业形象严重受损。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我国医药代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系统介绍我国目前因医药代表备案制、医药行业两票制以及4 7带量采购政策对医药代表的影响,并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医药代表的管理及政策,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医药代表行业的政策,为我国医药代表的未来职业更加合法化、透明化、规范法,提高我国医药代表的形象与医药行业的形象。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医药代表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他是连接药业和医疗机构、医师的桥梁。医药代表科学地向医生和医疗机构推介药品,正确地宣传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辅助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收集所推介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提出有效措施及处置办法,认真了解临床需求,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是医生不断获取和更新药品知识的重要信息渠道,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医药代表职业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国家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国家在对医药代表管理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案。在此次研究中,主要研究4 7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备案制以及两票制对医药代表的影响,使医药代表正确发挥其职业价值,应对新形势下经济、政策等环境变化对医药代表带来的挑战,因此对医药代表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显得相当必要且迫切了。

2018年初,国办发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选择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即“4 7”带量采购。依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试点地区要按照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

2017年10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其中提出禁止医药代表承担药品销售任务,12月,食药监总局、卫计委又公开征求《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文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药代表的管理,建立医药代表登记备案制度,备案信息及时公开。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其失信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推行。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执行“两票制”。

三、文献综述

(一)医药代表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西安杨森、上海施贵宝、天津史克公司为代表的一些合资公司确定了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开拓医药市场,开始建立了市场营销队伍。在1990年前后,一批医生、药剂师等开始加盟外资制药企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专业的医药代表。自此,医药代表在我国落地生根,其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引进时的健康发展期,90年代末的活跃混乱期及2000年后的整顿规范期[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