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以集群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2023-01-15 17:16:15

(开题报告内容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统计数字还表明,中小企业在中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而且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来的。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未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市场小,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缺乏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过,通过产业集群方式却可以有效规避这种不足。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小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本毕业论文的目的是探讨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帮助,分析集群时面临的困难及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合理集群,在集群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文献综述

相关文献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提升其优势进行了剖析。马丽萍(2009)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目前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升高,融资困难及外贸受阻等。张一纯、郑燕萍(2006)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构建机理,提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竞争力构建,认为集群中的企业通过战术性合作,战略性合作,知识共享等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对产业集群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利益的探究中,学者的看法也是相似的。屠凤娜(2011)指出产业集群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成本,吸收人才,并更好地优化资源以发挥优势,同时集群中企业相互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适应市场需求。

以下文献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现状及问题分析。屠文娟(2007)提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虽已有了初步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普遍较低,内部部分企业素质较低,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齐静(2008)也指出目前中小企业集群常常盲目聚集,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集群优势大大降低。郑桂林(2009)认为大多数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分散独立,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缺乏合作,产研脱节,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也没有搭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共赢平台。

在解决对策和完善方案方面,学者们大多有着类似的看法。周新桥、杨力、杨健(2007)主要提出了国家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帮助,各地方部门制订适合自身条件的政策、设立中小企业积聚区公共设施、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也制定相关规则,在市场经济环节下进行适度高效管理。郑永康(2008)认为各地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应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结合本地传统的自然禀赋等外生因素和集群内部竞争和创新所产生的内生因素,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精、尖技术从而产生参与外部竞争的竞争优势。王晶晶、王晓亮(2012)

指出集群中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到产业链细致化分工当中,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在世界的格局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同时积极壮大自身,使自己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以获得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已有不少,且对问题的分析均较为详细,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中小企业自身方面该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集群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论文会在对现有文献充分理解并吸收的基础之上,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过程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力争较现有的文献取得一些突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