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农村的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同时,农村合作社体制的解体,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服务无以为继以至于渐渐瓦解。因此,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出真空的状态。其后,经过九十年代的逐渐恢复以及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以及学者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而对于该制度的研究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毕业论文的研究重点以陕西省为例分析西北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医疗可及性的影响,西北地区属于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西部各地已蓬勃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制约因素多,一些阻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也不断出现,因此,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的角度,调查分析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及性,对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牧民的吸引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可及性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农民切实能够得到的医疗保障有了准确的描述,张立承(2006)从政府角度较为宏观的分析该问题,在基层财政运行困难的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动困难的深层次矛盾是基层政府的信用缺失。陈柳钦(2009)从收益与付出的角度,认为由于农村医疗合作对于农民的保障不够,导致农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该制度的问题。徐朗,吕兵(2009)等作者以某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得到所研究地区的农村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这些文献对本毕业论文关于陕西地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可及性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在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方面,尽管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分析的角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本身存在的缺陷、执行者在执行制度的方面存在偏差以及农民参加农村合作的积极性对政策实行效果的影响。
在对策与建议方面,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张立承(2006)在政府层面积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合农民中的知晓程度;陈柳钦(2009)认为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参合农民的收益。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增加农民收益与提高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程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徐朗,吕兵(2009)等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对补助金的发放,应当根据被补助地区的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等一系列相关指标,建立科学的公式来计算各级政府应承担的筹资额。
综上所述,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文献很多,且对问题的分析均较为详细,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对总体的医疗合作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解释。而本毕业论文会在对现有文献充分理解并吸收的基础之上,从小处着手,以陕西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以求能够得到较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分析结果。
三、主要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