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药品领域的应用,广义的药物经济学是研究药物供需双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理疗等),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研究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并逐渐发展成熟,现如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列为能否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除去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以外的第四个条件。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和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由于成本-效用分析法的应用,近年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的健康生活质量受到人们的关注。
1.1.2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大健康产业居民医疗数据的分析显示,2013年~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付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国引入药物经济学时间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直至近年来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介绍才有所进步。在近两年由国家医保部门组织的药品谈判中,药物经济学证据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药物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人群的健康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健康评价量表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也拥有不同的标准,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标并不一致。当前,在世界使用广泛的是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SF-36量表。但是由于人群的差异性,以及东西方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诸多不同,这两个量表之间并不能够互通,所以这两种健康量表在我国的应用并不广泛,也缺乏有效性。因此,针对不同的病人,为了能够给医生提供更多治疗和药物给予方案的借鉴,又能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医疗资源,实现医药领域的帕累托均衡,我们有必要在药物经济学的视角下对我国不同的人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