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球面拼接用全彩色miniLED显示模块设计文献综述

 2023-08-07 16:58:45

1.引言

虚拟座舱,作为虚拟现实的一个分支,最初由于军事需要而诞生,而后由于虚拟视觉体验的需要,开始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理论完善,虚拟座舱在显示方向,形成了头戴式(HMD)、投影式、非投影式(显示屏显示)三大主要显示方式。其中头戴式与投影式均具有一定的缺陷,非投影式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显示屏的形状、显示屏的材料以及全景图像视频处理。经过研究,类球面化的显示屏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并且通过多屏拼接的方式,实现类球面屏成为可能。

2.介绍

2.1 虚拟座舱的由来

虚拟座舱,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西方国家提出[7],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玻璃驾驶舱的发展成熟,机载座舱任务管理的日趋复杂化,庞大的数据量,增加了机组人员的低头操作负担,人机交互界面越来越复杂、难以管理。为了应对未来的复杂战场场景,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有效展示信息和飞行操作效率的方式出现。而虚拟座舱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2 虚拟座舱的发展[15][16]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虚拟座舱的研究,停留在视觉耦合机载系统模拟器(VCASS)和头盔全景显示器[17]上。通过机载系统模拟器,将飞机的仪器仪表图像、飞机外部图像等组合后,传输到头盔显示器上。而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头盔显示器,复杂而又沉重,给飞行员带来的沉重的负担。

到了90年代末,随着西方国家VCOP计划(虚拟座舱优化计划)的提出[18],以及相关公司的资金注入、军方的投入,虚拟座舱开始飞速发展。VCOP计划的核心包括全彩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头盔显示器(HMD)。研究并利用虚拟视网膜显示器(VRD)技术[19],采用对眼睛安全的激光直接在飞行员的视网膜上扫描成像。

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的虚拟座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在军事领域,已经发展到全景座舱控制和显示系统(PCCADS)[20],在封闭座舱的环境下提供全景信息的显示。

随着电子芯片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全景显示、虚拟现实开始兴起。虚拟座舱,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有了更多的应用,如虚拟座舱游戏、虚拟座舱训练、虚拟座舱观影、虚拟座舱遥控等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