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17:41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目前财务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会计舞弊案例也是频繁发生,2018年7月3日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的丑闻,财务造假的事件可以说屡禁不止。诚信对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报表造假通过对报表内容进行有意识忽略或改变从而对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欺骗或者误导,这种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石。财务丑闻曝光后,无不引起国内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面临重大罚款,相关机构、中介机构连带受害,造成诚信缺失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严重妨碍了市场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1关于财务造假动因研究

就财务造假的动因而言,文献[1]中黄世忠和葛家樹(2000)经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动因分两种,即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其实早在1999年黄世忠就已经将财务造假动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五个方面:取得挂牌上市;拥有信贷的资格;增加业绩;降低税收;迎合国家的政治行为。文献[8]中严饮菊(2006)以企业内部结构入手,认为财务造假的主要是有内因导致,上市公司实际“一股独大”,内部结构治理形同虚设。文献[3]中屈文州和蔡志岳(2007)着手于财务造假的信息违规披露,将诱导财务造假的动因归为内部交易、大股东掏空和盈余管理三个方面。文献[9]中杨清香,俞麟,陈娜等人(2009)对沪深金融企业当中的造假缘由展开全面的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能否顺利造假主要由大股东的比例、董事会的规模已经高管层的稳定性决定。文献[10]中曾凡武(2013)认为财务造假动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即内部控制环境较差,上市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管理机制。外因表现为公司为限售股东利益驱使,控制大股东的利益,为谋取巨额利润构造经济繁荣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文献[2]中孙晓彤(2016)通过监管部门入手,分析财务造假因监管部门权利划分不当导致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不严,让欺诈舞弊行为肆意妄为。

1.2关于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文献[6]中丁飞(2010)认为企业针对会计政策的漏洞,为了隐瞒真实的数据信息而对进行财务造假,对财务报表肆意修改。文献[7]中张春英(2011)通过对历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研究,指出企业利用虚拟资产挂账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将没有利用价值的机械设备,过期不能使用的资产项目保留在公司的账单上。文献[5]中孙帅(2016)认为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通过虚构手段进行欺诈,包括采购数据的虚构、预付工程款的虚构以及资金的虚构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