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17:48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2004年,Garrett最早关注到中等收入国家被挤压在主导成熟产业的、低工资穷国竞争者与主导技术产业的、高创新的富国之间。随后,吉尔和卡拉斯援引Garrett的观点最早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词,他们认为,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就根本上停止了增长,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一文中正式引用“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并表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期,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了中高速水平,并持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于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揭示了生产要素投入与发展持续性之间的某种内在关系,也表明了以简单的要素投入作为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发展的现状。它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热议,尤其在中国国内。当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本身存在很多的争议。第二,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量化识别问题,即对一国是否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判别。第三,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以及政策建议。

文献[1]中总结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它的外延界定模糊不清,我们无法知道在哪个点容易落入陷阱;其次,它的逻辑不够严密,中等收入不是落入陷阱的原因而是落入陷阱的结果;最后,它无法得到现实的检验,任一个国家在任一个发展阶段都可能落入陷阱。

文献[2]中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量化识别问题进行了综述。学者们对于一国是否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判别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停留时间、经济增长速率的变化或相对于美国的“赶超指数”来实现的。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者重点关注还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越陷阱的经济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