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中学数学概念的探索启发式教学”综述
摘 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概念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概念教学的方法,引起学生探索概念的兴趣。本篇文章是所学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资料中关于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思想的阐述,总结和学习其中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的实际背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能力培养;反例运用
- 前言
数学概念是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因此,数学概念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解决。数学知识体系主要由多个数学概念组成,教师应明确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且采取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案实现数学概念的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促使学生增强数学概念的运用能力,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教师来说,要更加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讲解,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采取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探索概念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本文就所学习的学术论文做一个综述,探索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 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 注重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形成过程
很多数学概念都有其实际背景,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概念教学更加注重概念的记忆和使用,很少会对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概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2]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的引入有很多种办法,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建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相对生动有趣,提高学生探索数学概念的兴趣。
教师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概念的呈现过程,直接将概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这样他们不会对数学知识有根本的认识,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因此,教师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
如何将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运用到教学中是教师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由此建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过程,在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同时体会数学中的奥妙。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入概念,那如何引入概念呢?我认为应该从概念本身的来源和实际生活的运用入手。
1.数学概念实际背景的运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