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文献综述

 2023-03-15 14:37:54

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其失眠现象不容忽视。故本文在失眠内涵与原因、大学生失眠的原因研究、大学生失眠的干预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以期了解国内外大学生失眠问题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失眠;原因;干预

一、文献综述

  1. 有关失眠内涵与原因的研究
  2. 失眠的定义及表现

我国专家组(2006)在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指出,失眠是指尽管有充分的睡眠条件和环境却存在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并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同时,专家组根据病程将失眠分为:急性失眠(病程<4周)、亚急性失眠(4周<病程<6个月)、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根据病因又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此外,有学者在失眠的表现方面做了详细研究。姚泰(2001)提出,失眠包括入睡困难、连续睡眠维持障碍、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

  1. 失眠的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一,失眠的典型症状有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不深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且睡眠不足5小时。其二,有反复发作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2年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为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其它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醒后不能再睡等症状,以上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失眠引起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不属于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3)国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提到,目前国际上对失眠的诊断标准有三个: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制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及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另外,韩慧(2020)综合三个国际诊断标准发现失眠的诊断共同点为:第一,基本上以失眠为唯一表现,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深、多梦、睡眠维持困难、醒后不易再睡、疲乏或白天困倦等;第二,每周至少出现3次失眠症状,持续时间多于1个月;第三,因睡眠障碍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社会功能损害,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第四,排除其他躯体障碍、心理效应等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