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衰弱对医保类型影响就医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医疗水平,生活环境,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平均人口寿命也跟着提高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4.9%[1]。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老龄化,最近几年老龄化加深,不仅加大了家庭养老的压力,还增加了社会养老的压力。老龄化,老年人养老,老年人就医等问题最近几年成为社会热点。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国家也很快寻找解决办法,制定各种政策制度来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老年衰弱相关研究和我国医保制度的相关研究。目前现有研究发现不同医保类型影响老年人的就医行为。
关键词:老年人;医保类型;就医行为;老年衰弱
- 引言
我国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 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且这个趋势正在不断加强[2]。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但是相比于年轻人群,老龄人口的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健康状况变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病概率增多、残疾或因病致残增多,尤其是慢性病增多,慢性病通常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且无法治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老龄化对健康和医疗的影响极其显著。一方面,老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和抵抗能力下降,患病 率和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必然导致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老人的慢性病率增加,通常是总人口的2—3 倍,这使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比一般人群高很多[3]。
我国医疗保险按覆盖人群不同分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公费医疗等。既往研究表明不同医保类型会影响人群的就医行为选择(比如:在选择就医地点、门诊/住院的次数和费用,延迟或放弃治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仍鲜有研究探讨这种影响在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群中是否会有差异。
- 国内研究现状
2.1老年衰弱的相关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显现,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包括慢性病,感染,残疾,跌倒和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人群因患病和失能,承担着高额的医疗,照护等费用,是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的主要对象,加重了我国医疗系统的负担[4]。
2003~2010年,社区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 9.1%,46.2%。2011~2018年,社区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14.4%,44.7%。呈逐年上升趋势[5]。
2.1.1老年衰弱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