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法西斯主义最初产生的社会背景 法西斯诞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切探讨关于法西斯主义问题的出发点,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以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与当代发生的背景条件作对比,得出一些共性特征和当代特色,依次来探究当代法西斯的特殊影响力。 目前分析法西斯最初产生的背景,学者大多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或者深层经济原因入手。从政治事件上来,在国际范围内,法西斯运动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1923年,这是法西斯运动的“滋生期”。其主要表现是:1919年3月,本尼托·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该政党在墨索里尼的领导下,于1922年10月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1919年8月,日本出现第一个民间法西斯社团“犹存社”。1920年2月,希特勒宣布把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为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但很快失败。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929—1936年,这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也是法西斯主义及法西斯运动的“泛滥期”。其主要表现是:在纳粹德国,纳粹党员从1928年的10万人,发展到1932年3月的100万人,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从1928年的81万张,增加到1932年的1374.5万张,1933年1月,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上台执政。在日本,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燃起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场战火,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徐蓝,2016)因此,就其产生背景来看,法西斯主义实质上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特定历史阶段世界范围内极端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国际联系的日益增强却造成了空前剧烈的矛盾和对抗,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所谓“战争和革命时代”,这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登台的国际背景,同时也是法西斯主义能够成为国际性现象的基本动因。(仇海燕,2004) 从深度经济原因上看,有学者认为,纳粹的产生于“国家资本主义”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后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必然造就一种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秩序,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德国纳粹,得出的结论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制度体系。说德国法西 斯已经与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断裂,这是过度拔高了它,或者说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肆意夸大,因为,就其经济体系的实际运作以及本质特征而言,它并没有超越垄断资本主义的范围,它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体制下,如果没有全面的政治权力,利润就不能产生和维持,这就是民族社会主义的独有特征。总之,民主会对这种完全垄断的体系产生危害,因为极权主义的本质是稳定和强化垄断体系。(周凡,2015)这也被看作是法西斯诞生的原因之一。 (二)西方法西斯主义时间段的划分 在定义、总结好法西斯主义之后,西方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就从划分时间段和建立比较的指标开始进行。西方法西斯主义整体经历了四大阶段,即二战前的蓬勃发展、战后的举步维艰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抬头,最终发展到近些年与其他因素融合发展成为新型极右翼力量在西方国家政治舞台上登台亮相。第一阶段在上述问题中已经谈到,对于第二阶段,学者滕凌认为战后的大部分时期极右翼在欧洲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由于纳粹法西斯在历史上所犯的罪行使得人们不可能把极右翼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政治力量,但这并不等于极右翼势力已从欧洲各民主国家中消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洲出现了极右翼的复兴它是在苏东剧变欧洲一体化后工业社会化全球化网络化等趋势增强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时代背景下的极右活动有着多重特点是内部分歧显现和外部联系加强的矛盾体并且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其策略灵活多变由于极右势力在近年中的政治生活中声势非凡因而它对欧洲民主社会产生了不小的挑战。对于第四阶段也就是近些年的法西斯主义态势,学者大卫.兰顿表示,与 1970 年代或 1990 年代的右翼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复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西斯主义理论,也没有效仿战时法西斯政党的表面形式。通过更深层次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并未向支持者们承诺要进行一场改变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精神“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反人类的革命)。这些领导人都是小写的“我”,而不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他们把自己描绘成挑战者而非政治家。他们的“运动”也仅仅是一场运动,而非一个政党。进入政府之后,他们也不会采取 80 年前种族灭绝的政策。就此来说,当代极右翼的最重要特征不是完全的法西斯主义,而是介于保守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兴亡起落的原因,搞清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一个整体的眼光看待法西斯主义对世界的影响是探究这个论题的核心思想。 (三)比较指标的确立 学者大卫.兰顿在其文章中提到:法西斯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法西斯主义的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因为这些思想也是主流右翼的组成部分),而在于法西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组织地反对议会、反对过去的统治精英,并向人民承诺由新的人民政权治理国家。所以是否反对议会以及当权精英,是判断当代有一种法西斯成分存在与否或者存在多少的一个指标。(由于各类文献针对性不强,总结不同学者心中的判断指标稍有困难,但是我认为建立许多这样的指标对于研究这类问题相当有效,所以需要更长一段时间加以完善)[1] 滕凌.当代欧洲极右翼运动剖析[J]. 国际观察,2001第四期[2] 大卫·兰顿著 冯红译. 今天的极右翼与以往有何不同? [J]. 国外理论动态,2001(7)[3]刘桂山.欧洲:极右成潮的背后[J].今日世界,2002(6)[4]吴茜. 冷战后西方极右翼政治思潮的新变化及其影响[A].探索与争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5)[5] 邹渡祥. 浅析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J].青年硕士论坛,2018(5):24-42. [6] 亨利·吉鲁. 新自由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批判[D].国外理论动态,2018.[7] 安东·佩林卡. 右翼民粹主义:概念与类型[J]. 国外理论动态,2016.[8] 杰瑞·哈里斯等. 右翼权力阵营与美国法西斯主义[J]. 当代资本主义究,2017,2(4):90-123. [9]许志红.集体行动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及其规制[J].学术论坛,2018,41(05):141-147. [10] 张英武等. 当代欧洲极右翼政党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66-71 |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要了解西方世界的法西斯主义,并针对西方世界的法西斯主义进行较为通透的研究,首先就得对法西斯主义“历时性”比较研究具备清楚的概念。历时性比较研究很好理解,就是以一个问题为基础针对他在不同的时间段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到本文就是以西方法西斯主义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的手段,分析西方法西斯主义再各个阶段所蕴含的特征及兴亡的原因。而针对法西斯主义的诉求,学界也没有给出一个普遍的明确的解释。法西斯主义来源已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运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粹主义运动,再到拉美地区的例如特朗普等极右翼化政治,极右翼政治的内涵宽泛,特点多样,著述多元,想要给容纳其中的法西斯主义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是本文的第一个难点。除了定义法西斯主义之外,要想真正了解当代法西斯主义还需要将其同民主同民粹主义和其他极右翼政治团体进行一个清晰的区分,不能够在讨论法西斯主义的时候牵扯到其他理论的概念。在定义和区分之后,本次研究还需要归纳总结出一套法西斯主义的典型特征,这样的典型特征同西方世界政治状态进行嵌套才能够将西方世界的政治现状定义为“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下的极右翼政治势力抬头”。 研究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对于西方法西斯主义历程的划分和论述。学界对于西方法西斯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四个大的时间范围内。一个就是二战之前,在这一个时间范围内,经济危机笼罩全球,法西斯以及共产党势力在世界许多民主国家抬头,直接促成了德意日国家内部法西斯政党以及军国主义的形成。战后,伴随着反法西斯同盟在战败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原来出现过法西斯的地区的法西斯主义进入了一段相对的低谷,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反动”,是导致现代极右翼政治势力出现的结果,并直接影响到了近些年拉美地区的政治形式。所以对于近年来西方法西斯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以后至今的时间范围内。经过了时间的划分之后就要开始了论述,如何清楚的表述个西方法西斯主义各个阶段的特征将是本次研究的重中之重和论述基础。 研究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建构一个历时性比较研究的体系。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比较研究需要明确比较研究的各项指标。各项指标应当显著存在于西方法西斯主义的各个阶段,不仅具有代表性还能够以事实为依据直接明确的被提取出来。同时为了保障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指标的设置应当具有理论的基础。这也是又一个研究难题。在获得了指标之后就可以针对西方法西斯主义的各个阶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到影响西方法西斯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研究法西斯的学者观点太多,想找到共性指标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只发现了一个指标,预期在后面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至少四个辨别依据。 根据初步的归纳总结本文历时性比较研究的指标如下:
本文的章节目录大致如下: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