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建好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好产业布局,搞好生态环境,建造美丽家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要进行良好的建设,就需要转变设计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完善乡村的建设体系,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合理分配规划地域资源,还要重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规划建设,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满足居民生活及自身需要的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城市人提供健康休闲的娱乐项目,带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美丽乡村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尊重自然,体现生态美。构建“产、村、景”为一体的乡村建设,应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重视乡村环境的卫生监管;第三;完善提升现有的生活条件,展现乡村建设的特色;美丽的乡村建筑规划不仅要 着眼于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要充分的合理协调与当地的文化特点,从而充分展示地区建筑特点;第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农村生活和生产是紧密联系的,要农村规划与经济生产的结合。第五,展示传统文化。美丽的村庄的内涵是包括集生态、环境、建筑、生活及地方特色为一体,全面提高,综合改善乡村,将乡村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人类聚居的环境,同时也是乡村环境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乡村生态系统最为理想的结构。乡村景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协调乡村景观与生态过程,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乡村景观规划是农村建设模式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同时也是决定乡村居民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在于优化乡村环境,满足当地的生态需求[2]。
从乡村景观的构成来看,乡村景观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二元性。首先乡村景观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虽然这种自然与原始的自然有着不同,有房屋建筑聚落,有一定的道路系统,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然的影响。与城市景观截然不同,乡村景观往往是人们祖祖辈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在村落景观的构成中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赋予了村落景观地域性的属性。村落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物质形态对这些自然因素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当地的地方材料“因时、因地、因需求而制宜”建造形成的。除了上述自然因素,社会组织、生产特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也深刻地影响着乡村景观的风貌[3]。
在乡村建设的景观规划过程中,要保证可持续性,我国很多乡村地区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发展状态和前景都不乐观。尤其是对于乡村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采取粗放式开采利用方式,从管理者到村民都没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导致乡村社区建设和生态保护事业都缺乏长远计划,不利于远期发展。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可持续原则,合理利用乡村本身资源,建立长远景观设计规划体系;要保护生态避免污染,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很多时候是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甚至为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实用性,还造成了资金浪费;要符合地域特色,不同地区形成了具备不同特色的乡村文化区,这是我国文化多样性和千百年历史留下了的瑰宝,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4]。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地域辽阔,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不同,所存在的历史文化也有所差异,且不同乡村的民俗风情存在不同,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区域内的景观布局不同,各乡村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内的交流联系较少,无法统一地规划设计乡村景观,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也无法统一景观的设计风格,在景观搭配的过程中,也无法合理配置各种资源[5]。
乡村景观规划具体设计包括:乡村建筑景观,在整个乡村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既包括自然建筑,又包括人文建筑,保护现存自然元素,并且有限制地利用农业景观;乡村遗产景观,这些遗产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各具特色,能够给子孙后代带来直观的文化感受与凝聚力、归属感;乡村农业生产景观,主要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即农田景观、农业生产时的景观,农作物生长景观在农业景观中处于最重要的决定性地位,各地不同的环境以及气候等条件导致农田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其特色设计规划不同的规模、布局、位置等,使得农田规划既科学、合理又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规划中,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生态环境单方面的建设,而是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共同进行规划设计;农业与商业分离,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渐完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企业也在农村设立,尽管这些企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帮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6]。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现代化改造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不仅要优化产业布局,也要合理进行景观规划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加快乡村与现代化的融合,使其面目焕然一新,依据其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乡村小镇。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逐渐进入现代化改造的模式,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出现了模式化、低品质及和审美退步等常见问题,有些改造人为色彩过强,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乡村景观忽视地域性文化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逐渐丢失。根据当前乡村景观规划改造的现状,本次选题研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利用资源优势,规避千篇一律和劣势肆,对改造发展乡村景观文化、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的研究与设计。
[1]蒋晶容.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江西建材,2019(09):89-90.
[2]许艳.基于美丽乡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大众文艺,2019(22):112-11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