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注入对土体性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8-15 17:29:04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土壤污染是指有害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超出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致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等发生变化,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降解产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的现象。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者“土壤-水-人体”的方式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土壤污染通常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比较直观,往往并不能通过人体感官直接发现。判断土壤地块是否产生污染需要对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或者区域内农作物作残留检测。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累积性和地域性:由于土壤本身的特殊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介质中并不像在大气或者水体中那样容易发生扩散和迁移,特别是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者矿物质很容易与某些污染物结合,因此污染物质一旦进入土壤,很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同时,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不同种类土壤理化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我国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可逆性: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很难通过自然过程从土壤中降解或消除,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100~200年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同时,许多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特别是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还有可能降解产生毒性更大的衍生物。

难治理性:大气或水体产生污染,可通过切断污染源后的稀释作用和自身的净化作用使污染得到控制和消除。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则很难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来解决问题。

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土壤中污染物的性质,可以将它们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1)无机污染物

污染土壤的无机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汞、镉、铅、铬、锌、铜、镍、钴、钒、锑,以及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核素(铯、锶等)及其他一些氟化物、氰化物等,其中尤其以重金属的污染最为严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