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韩煊等[1](2007)通过对收集的国内8个地区30多组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了peck公式在不同地区的实用性,也对相关计算参数提出了建议值。除了个别实测数据外,绝大多数搜集到的全国各地的实测数据都可以较好地采用高斯分布拟合。总体上来看,可以认为不论是黏性土还是砂砾石中的隧道开挖,不论是盾构法还是浅埋暗挖法,也不论是全断面法,还是分台阶开挖法,若隧道符合一定的埋深,其瞬时地表沉降曲线都基本符合高斯分布规律。
张云等[2](2002)分析了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原因,将盾尾空隙的大小、注浆充填的程度、隧道壁面土体受扰动的程度和范围等难以分别量化的因素,简化为一均质、等厚的等代层,分析了地表变形对等代层参数的敏感性。在有实测位移的情况下,可运用位移反分析法较准确地获取等代层的参数。实例分析表明,这种处理方法用于实际工程中能取得合理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姚燕明等[3](2005)研究某盾构隧道近距离从已有高架下穿过对桩基的影响 ,将桩基简化为梁单元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双洞单线盾构隧道施工的整个过程 ,考虑了不同阶段土体的应力释放率 ,分析盾构隧道施工从桩基间穿过时,桩基变形和内力的变化过程 。
高尔新等[4](2007)运用 FLAC-3D 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盾构施工时周围地层产生的变形和对邻近桩基的影响,总结邻近桩基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变形规律,监测隧道盾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和监测数据整理结果,为实际工程提出相关建议。
Liu C和 Zhang Z等[5](2014)人研究调查了上海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单桩与群桩的影响。使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 ABAQUS 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盾构掘进引起的桩基础的沉降及变形。研究表明通过控制工作面推进压力和注浆能有效减小地层损失,从而减小桩基变形与地表下沉。
朱玉龙[6](2016)通过 MIDAS/GTS 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隧道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和桩基变形,根据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预测盾构掘进时地面沉降规律和桩基变形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和监测数据整理结果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马静[7](2019)以北京某典型地铁盾构隧道下穿雨污管线工程为依托,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雨污管线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雨污管线竖向沉降量要远大于水平位移量,管节间的不均匀沉降是管线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盾构隧道与雨污管线正交时,隧道最上方管节受左右两侧管节挤压,为整个雨污管线最薄弱部位;盾构隧道与雨污管线平行时,管线会发生朝掌子面方向的倾斜。
李松等[8](2012)应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重点分析隧道盾构施工时邻近桩基的水平位移和沉降的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影响桩基水平位移的重要因素是盾构推力,盾构推力对桩基沉降影响较小。对比分析加固和未加固两种情况下桩基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袖阀管注浆加固对桩基水平位移控制效果较小,反而引起附加沉降。
黄晓康等[9](2017)针对合肥在建地铁工程项目,模拟试验研究管线的沉降、变形和相对转角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地下管线变形和位移影响较大的是二次扰动,二次扰动更容易导致土体沉降;隧道开挖对地下管线产生的环向变形影响大于轴向变形影响;隧道开挖使管线下方土压力发生变化,中间段管线下方产生荷载临空区域,土压力逐渐减小,两边缘端产生附加应力逐渐增大。为盾构施工对地下管线变形影响的预测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Hu X Y, 和He C等[10](2013)评估了隧道施工对临近桩基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影响。以成都地铁1号线邻近机场立交桥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模拟中,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研究桩基所受临近隧道的影响。分析了盾构施工过程中桩基础内力,摩擦力与桩基础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盾构穿越对桩基的影响主要在于对桩基的侧摩力和桩端抗力的影响。桩基内力,侧向摩擦力与桩基础变形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对于评估隧道施工对相邻桩桩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