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软土地基上进行路堤的填筑与沉降控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在南京长江漫滩平原地区,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也对路基工程提出了挑战。针对软土地基的特殊性,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使用石灰等添加剂对软土地基提出改良,提升地基承载能力。在路基的填筑过程中,其工后沉降控制和稳定性分析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通过改变施工工艺,提升施工效率,并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控制施工的沉降,提升工程经济性。
1.长江漫滩平原软土特性。
徐洪钟等[1](2018)在对南京地区的地铁车站进行研究时分析了长江河漫滩土层形状,发现土层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和承载力较低,表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刘维正,石名磊[2,3](2008,2010)[2,3][1,2]。开展对长江漫滩相天然沉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发展其具有排水固结速度相对普通黏性土快,结构性强等特点,并对其路用施工提出建议。在软土地基上建设路基时,可能发生土层滑动从而导致路基失稳,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发生桥头跳车等问题,增加行车风险。
2.软土地基改良
针对软土地基存在的问题,软土地基改良方法层出不穷,而掺入石灰进行改良就是其中一种。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石灰改良土因其特有的经济性,较好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抗冻、水稳性能,施工的简便性等,被广泛应用。石灰改良土可充分利用原地区材料,进行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充当公路、铁路路基的填料。近年来,采用掺入石灰改良天然地基土作为填料在路基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被大量使用。改良土中掺入石灰、水泥等固化剂,其强度和耐久性不断增加,且水稳定性和抗冻性能提高,同时,其承载力和可压实性更强,能保证铁路路基的高强度[3]。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就已经开始对石灰加固改良土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Bell[4] (1996)通过对比研究了石灰对粘土中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石英的改良作用。Osula[5] (1996)对比研究石灰和水泥作为红土改性剂的性能,发现对于红土来说,石灰的改良性能要略好于水泥。
韩晓雷等[6] (2002),谢建平[7] (2009),陈宝等[8] (2013),杨和平.李宏泉[9] (2013),郝忠等[10] (2018),许志坚[11] (2019),进行液塑限试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回弹试验、三轴试验、CBD试验,研究了石灰改良土的石灰掺量,养护时间对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液塑限、土体强度、抗剪性能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土样,确定实际路基施工时的最佳石灰掺量,最优施工养护时间。贺建清[12](2005)对石灰改良土路基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首次发现随石灰掺量的增加,石灰土填料的动弹性模量增大,阻尼比增大。
在实际工程的施工方面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孙文[13]。以皖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研究石灰改良土性质,对实际工程施工布料、晾晒、拌合、碾压等工艺也进行了研究。袁春林[14]。对石灰改良土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对石灰消解、拌合、后期养护等提出要求。王星[15]。从施工的放线开始,到施工厚度、碾压次数、方式、质量监测等进行研究。
3.软土地基沉降控制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