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后应急食品调配保障研究—以上海抗疫为例文献综述

 2023-05-16 10:01:15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摘要:在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更加频繁的背景下,政府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在此概念之下,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应当有一定的余量迅速从中恢复,不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运行下,保障市民的安全与健康。

其中,食品则是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因此应急食品的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

应急食品保障体系的指标选取多种多样,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下,对城市的应急食品保障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应急食品保障;综合评价;AHP;TOPSIS;0 引言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4]。

2020 年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着力提升未来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系统治理能力。

城市作为人口、资源及发展要素密集的空间单元,是各类风险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其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件之一。

传统防灾减灾领域聚焦于灾害本身,城市系统与灾害互动的缺失导致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韧性理念被引入城市发展领域[1]。

2020年11月3日,新华社播发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

《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