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1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钢、水泥、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近代桥梁科学技术的革命。人工材料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是近代桥梁的标志。19世纪中期,钢材的出现,开始了土木工程的第一次飞跃。随后又产生了高强钢材,于是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结构跨度从几米、几十米跃到百米至千米以上,创造了在大江、海峡上修建桥梁的奇迹。1928年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使在混凝土中建立永存的预压应力成为可能,奠定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的实用基础,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其用途更为广泛,使土木工程发生了又一次飞跃。
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致力于刷新不同桥梁结构的跨径,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一直在刷新纪录。在国外起步早、技术高的情况下,我国一直在猛追猛赶,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港珠澳大桥等诸多大桥的出现,不断地宣告着我国桥梁技术的崛起。
但与此同时,中小型桥梁同样也没有被忽视。尽管小型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
板式桥是小跨径钢筋混凝土桥中最常用的桥型之一,具有建筑高度小、构造简单、受力明确等优点,尤其是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和平原区高速公路上的中、小跨径桥梁, 特别受到欢迎, 从而可以减低路堤填土高度, 少占耕地和节省土方工程量。但跨径过大时会导致自重的增加以及造价提高,反而得不偿失,但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的情况下可将跨径提至30m,增加了它的适应环境。
桥梁除了合理设计外, 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设计的桥梁要具备安全可靠的受力结构以及可以接受的外形尺寸,让人们对桥梁产生稳定感、安全感和舒适感。在城市道路以及桥梁的设计中,经济、美观、“以人为本”是从业者的不懈追求,在南通城市道路密集以及本桥跨度不大的前提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板桥作为设计方案无论对于经济还是美学上来说都是极佳的选择。
尽管板桥跨径受到一定限制,但经济且美观的它在城市市政桥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跨径要求小并且美观的情况下,板桥仍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在未来依然会发光发热,在成熟的技术中稳步前进。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建设桥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现代交通网络,“以人为本”,利国利民。我国路、桥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域性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这座桥的建设,对于南通人民来说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更促进了各方的交流和发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