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道歉的减损效应文献综述

 2023-03-13 16:19:45

文献综述

1道歉的研究概述

1.1道歉的定义

“道歉”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Apologia”,是一种在社交场景中常见的关系修复手段,即当冒犯者意识到自己的冒犯行为使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所采取的可促进解决双方冲突、修复双方关系或是解除缓解危机的有效途径,在人际交往过程与社交情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道歉的构成成分,大部分研究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基于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the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CCSARP)所提出的,道歉主要包含解释、承诺、承担责任、语言表达及补偿这5种成分(Blum Kulka et al.,1984)。也有研究者认为应当包含8个成分,即承认错误、承认伤害、忏悔、承担责任、解释、请求宽恕、承诺及补偿(Lazare,2004)。但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操控道歉所包含的成分对双方关系尤其是信任的修复并无显著影响,而包含更多成分的道歉比包含成分更少的道歉对关系修复的效果更好(袁博,2017)。在本研究中,将道歉定义为冒犯者意识到冒犯行为后所采取的关系修复及缓解冲突的手段,对于道歉的成分操控采用包含语言表达等5种成分,且在实验所采用的情境材料中出现的有关冒犯者的道歉均包含了这5种成分。

1.2道歉与宽恕

根据以往研究(McCullough,1998;Takaku,2001;De Cremer,2008),道歉能够有效地影响受害者在冒犯情景中的情绪状态、行为反应,以及对冒犯者的认知评价,并产生积极的变化。而这些显著的变化,也被认为是受害者对冒犯者进行宽恕的证明,并进而得出结论:道歉能够有效地促进宽恕。一方面,当冒犯者对受害者进行道歉时,道歉中所包含的解释、承担责任、承诺及补偿等成分,使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印象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变,对其伤害行为的归因也朝向于积极归因,对冒犯者的印象评价等在认知层面上发生积极转变,从而促进了宽恕(Gold,2000)。

但道歉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有效促进宽恕。冒犯情景可根据冒犯者的冒犯意图被分为有意冒犯和无意冒犯,在有意冒犯情境中,冒犯者的道歉行为不会让受害者感知到忏悔、内疚等情绪,对冒犯者的印象也不会产生积极的转变,甚至可能会使受害者怀疑其道歉的真诚性,从而使受害者对冒犯者的消极认知加深(Fein,1996;Schul et al,2004)。

目前对道歉与宽恕之间复杂的关系阐述最为明确的是道歉-宽恕过程四阶段模型(Hui et al., 2011),将道歉促进宽恕的过程分为:冒犯者道歉、受害者接收道歉、受害者对冒犯者进行认知评价、受害者产生宽恕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影响着道歉行为是否能够引起受害者的宽恕,例如冒犯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程度、冒犯者与受害者的群体身份以及双方亲密关系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