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追溯到心理学家班杜拉,他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人们对自己进行这项行为时的目标设置、行为选择、目标完成等过程的评价。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都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研究,不同的学者都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大多都认为是对自身的评估。
而对于数学自我效能感,张剑(2002)认为这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数学领域内目标的信心。本研究中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是指在数学活动中,个体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能否达成预定目标的自信程度。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对自己进行的评估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学学业的好坏。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就是小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中专指小学高年级中的六年级的数学自我效能感。
2.1.2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经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基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和预期,有选择论性地实施行为。其次,影响个体对任务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当遇到困难时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有着不同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再次,影响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最后,影响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习动机,也就进而影响学习的成绩。[[1]]此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还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2]]
从数学自我效能感对学业的直接影响方面来看,已有研究表明,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间呈正相关,数学自我效能感直接显著影响数学成绩。[[3]]且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习监控与情感在性别上、年级上均有差异显著,男生在学习监控与情感上的能力较强,五年级学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测试得分也高于六年级。当一个人自评成绩的总体水平越高,他的数学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与其他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如教师支持等相比,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双向影响具有长期效应。[[4]]在影响数学成绩之外,数学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其预测作用显著。[[5]]研究还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自主支持无显著相关,教师自主支持显著调节了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6]]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求助行为有显著影响。除自我控制请求因素外,学生的自信心和任务难度偏好对求助因素有影响。
2.1.3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关于数学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测量工具不一样,
数学自我效能感划分维度也不一样。边玉芳博士(2003)编制的数学学习任务
自我效能感问卷,数字从 0 到 10 依次代表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从否定到肯定的程度。Jaafar,Ayu(2010)编制了数学自我效能感问卷(MSEQ),由 3 个方面组成:量表评分从完全反对到完全赞成依次为 1~4 分。Lavasani(2011)编制由 12 个题组成的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一道高一年级的数学问题组成一个测题,该量表方差解释率为 60%。 Martin(2015)根据通用学习自我效能量表,修订改编成数学学科“专用”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沈阳(2018)采用《初中生数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