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愈发关注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相关研究也随之增多。通过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尝试性地灾害教育的基本概念、目标、内容、问题及现状、策略、长效机制和影响作用进行了梳理,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求发展方向。
关键词:灾害教育;防灾减灾;综述
一、灾害教育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是一个灾害多发国,灾害的频发导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加之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灾害也越来越多。21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不可预测的灾害,如:5·12汶川地震、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21年5月赣江洪水、云南地震等,加之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全国,给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财产损失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带来极大危害。洪涝、地震、疫病等等突发灾害的发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1989年12月,联合国为减轻自然灾害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并于2009年将每年的10月13日确定为“国际减灾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特别重视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实,在应对灾害的各种积极因素中,个人自救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外界因素,即使是各种外界救援,也必须建立在个体应对得当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作用。2006和2007年的国际减灾日选用了同一主题:减灾始于学校,更加突显教育对于减少灾害和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公民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不够,在灾害来临的时候,不仅没有基本的灾害风险的感知和预判能力,而且也不懂基本的个体防范技巧和灾害应对方法。面对愈发频繁和惨重的灾害,我们必须提高全民的防灾综合素养。然而与此情况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灾害教育十分薄弱,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开始对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国家发布了相关文件,但灾害教育的实施仍未得到有力保障。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灾害教育体系已较为完备,而我国的灾害教育研究对比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CNKI上以“灾害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最早始于1996年,2008年以前的文献数量不超过二十篇,2008年以后以灾害教育为关键词的研究数量迅速增长,但是近年来灾害教育的热度有逐渐降温的趋势。
二、灾害教育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