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前预习方法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22 11:17:29

初中科学课前预习方法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熟悉教材,上课时紧跟教师思路。本论文调研了国内外各学者提出的预习方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本论文发现各学科的预习方法存在一些不同,并且相关文献较少涉及初中科学的预习方法。因此笔者将提出一种针对科学课程的预习方法,将预习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课程背景联系起来。它不仅能增强科学课的趣味性,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前预习 、有效性

一、背景介绍

(一)预习的提出

《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做到知识系统化。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对初学者讲学时要让他们先将书预习一遍,然后再给他们讲解。“五四”运动以后,部分教育家将预习作为讲读教学的一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就提到,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让学生讲述预习的情况。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自动主义形成教段”,其中第一段的“理解”就包含“预习和整理”两部分。hellip;hellip;前人对于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方式是高度赞同的,由此看出预习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就提出:“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点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hellip;hellip;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

  1. “课前预习”的概念

对于课前预习的概念,诸多学者不断深入探讨,同时给出一些见解:课前预习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初步了解教材所讲内容,获得一定的认知,为新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行为(摘自知网);同时在一些词典中对“预习”也有不同的解释:在《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中指出:预习是指在正式学习之前,对某一知识、技能的主要内容进行粗略自学的过程。预习是为了让学生事先了解学习内容,发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2]而《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提前自学将要听讲的课程内容”。[3]初次提出预习这种教学方式时,大多数教师对于“预习”的理解是比较笼统的,如:2004年安阳卫生学校的吴増春指出“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预习是指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自学新课,初步理解课程内容,作好课前知识准备的过程。”[4]

然而,随着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深入探究,学者们发现,对于不同的学科,预习的定义也应当是不同的。其中有关语文学科的预习,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语文课前预习最有效的方式。陕西省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马鸿雁指出:语文的课前预习即是课前学生大概了解新课文的内容,并对文中的字词进行独立学习的过程;[5]江苏省一位语文教师陈赪指出: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初步理解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是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主动对一个新事物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学习经历;[6]江西省一位语文教师陈建强指出: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教材所讲内容,获得一定的认知,为新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行为;[7]同时在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中有两位学者将语文课前预习定义为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在课前的单独自学与合作自学,是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依照该方法进行探索性自主学习的方式。[8]

相对于数学学科:安徽合肥的一位小学教师王友指出:课前预习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时对课本上的知识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解决疑问,或者将其标注出来留在课堂上解决。[9]河北省一位教师陈桂如指出: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通过预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10]贵州省初中教师徐仕祥指出: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就是在没有教师教学的情况下,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预先学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专注学习的一种方式。[11]

理科方面,物理的课前预习则是指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阅读、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动手操作相关的活动,这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预习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独立思考令自己困惑的问题;二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