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依据
(1)语言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途径,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研究越来越充分。目前,研究者对语言的一种比较突出的看法认为语言是根植于大脑拟态系统的( Barsalou, 2008a; Prinz, 2002)
书面语言(文本)作为语言的一种,在生活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研究称人类 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管晶晶, 胡鑫, 王文静, 2012)可见语言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文本中包括知识,日常沟通的信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文本中不仅包含这些,还对情绪的感知起着塑造和构建的作用(Gendron Lindquist, 2013)被称为语言的“建构假设”(Lindquist, Satpute Gendron 2015 Gendron, Lindquist, Barsalou, Barrett, 2012; Barrett, 2006; Barrett, Lindquist, Gendron, 2007; Barrett, Mesquita, Gendron, 2011)。在书面语言中,任何文本中都会包含有标点符号,但是人们对很多标点符合的存在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认识,并没有具体深入的了解。经研究发现标点作为句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着情感色彩(Filik, Turcan, Thomp,Harvey, Davies, Turner, A,2016),文本包括词汇、句子、语篇,它们都可以传递一定的情感信息,而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索标点中所蕴含的情绪对文本的影响,相较于词汇与语篇,标点对句子理解和句意构建的影响更加直观。
语言的建构假设:情感体验与情绪感知的建构是基本成分间的相互而非他们本身所带有的特殊情感而语言中的情绪(Lindquist, Satpute Gendron 2015)既然如此,排除掉句子之间所带有的情感词汇本身的含义,人们对句子的理解应该来源于句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标点作为一种句子成分本身就含有一定情感色彩,所以是否有可能对句子的情绪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成功的句子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处理许多类型的信息(例如,字形,语音,语义,句法)。由于句子处理中固有的时间要求和信息负载,许多组件过程必须从事不同部分,以实现理解。
而本次研究当句法通道与语义通道产生冲突时,标点符号作为冲突点,是否会带来抑制作用从而使句子阅读时间变长或者是促进句子深度加工从而缩短句子阅读时间。如果该项假设得到验证可以进一步证明Kuperberg,(2016)中提出的从语义和句法上下文信息中提取高阶语义的方式---------句法和语义信息可以很快地交互,但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它们对加工的相对影响取决于自下而上的输入所提供的证据的强度。
(2)语义加工
心理学关于句子阅读的研究于上世纪就开始,经典的语言加工学模型认为句子理解过程中新进入词语的加工需经过词汇通达、词汇选择与词汇整合等三个阶段(Kintsch Mross, 1985; Till, Mross, Kintsch, 1988; Hinojosa, Martniacute;-Loeches, Rubia, 2001), 而加工需到达词汇整合阶段才能建立句子的统一意义。后来,研究者Kutas 和 Hillyard (1980)发现了N400,他们给被试逐词呈现句子, 发现不能整合的句末词引起了N400效应,而后大量的研究者认为N400是主要与语义信息整合相关的成分, 反映着句子理解的语义整合过程。后来许多研究者认为读者在语义整合一开始就建立了句意, 也就是说 N400始点就是建立句意的始点。(Hagoort, Hald, Bastiannsen, Petersson, 2004)。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同N400的语义整合的观点。
然而,近年关于语义 P600 效应的一系列研究却指示句子意义建构可能存在语义整合以外的其他通道或方式。在句子理解到达语义整合之前, 大脑会通过概念倾向 (conceptual bias) 和句法结构 (syntactic structure)两条通道各自建立对句子的语义解释。如果两条通道对句子的理解发生冲突,它们会违背了N400从而产生了N600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认为P600反映的并非纯句法再分析加工,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监控。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