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以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3-11-27 09:17:28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可以说,有学校教育的地方就有学困生和其转化上的难题。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增大,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而近年来,学习困难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基础教育学段,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放弃一个学困生,小则害其一生,大则危害社会,故转变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学困生是与优秀生相比较而存在的,他们的后进并非是永远的。如果转化得法,“后来者居上”这句话一定能在他们身上实现,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甚至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及其转化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寻找到“拯救”学困生的方法,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困难”的涵义

所谓学生学习困难,是指目前一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学生,在某个科目或某类科目(如文化基础课)方面,或应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有一个甚至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指导,给予补充和矫治。

2.“学困生”的涵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目前关于学困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界定认为,学困生是指在感觉器官、智力发展存在严重障碍以致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例如自闭症儿童、先天脑损伤儿童等,这类学困生的转化比较困难;第二种界定认为,学困生是指在感觉器官、智力发展较正常的前提下,由于教育背景、学习方法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学习大态度和积极性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学生,这类学困生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转化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