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融入戏剧元素的理论探索及编排策略文献综述

 2023-03-23 20:15:18

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戏剧元素的融入策略

摘要:针对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的课题,国内外学者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在我国,池夏冰通过引入读者剧场、专家外衣等理论,为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方法。国际上,Steven Z. Athanases撰写的《Performing the Drama of the Poem: Workshop, Rehearsal, and Reflection》一文中提出了创作工坊、排练预演、反思评价等方法对诗歌教学中戏剧元素融入的积极作用。黄岳杰老师认为,校园戏剧教育要重视“人”,即戏剧教育应该注重释放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就相关文献开展论述,分析当下语文教学中戏剧元素融入的现状,以及针对现状,笔者所提出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诗歌教学; 戏剧融入; 语文教学;

一、文献综述

1.当下教育戏剧发展现状

1.1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最早开端于20世纪初。[1]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有了现代教育,以教会和官费为主兴办的高等学府和中学,以开放的商埠为中心向内地辐射。19世纪末, 在上海的教会学校, 如英国人办的圣约翰书院、法国人办的徐汇中学等学校中, 以“形象艺术教学” 课程的形式开展排演世界名剧的活动, 使学生接触到了西方戏剧的演出样式 。

根据黄爱华老师的文章[2],早年间中国外有列强,内有战乱,局势的不稳定促进了多元思想的渗透。以《申报》为代表的报刊媒介,开始传播新的政治观念、思想文化。1914年前后上海还迎来了新剧轰轰烈烈的“甲寅中兴”。无论是作为话剧滥觞的学生演剧,还是作为现代话剧萌芽的文明新戏,《申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以开放的姿态、热情的态度去拥抱和扶持新剧这一新生事物,从而给中国的校园戏剧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在当下中国语文教育中,教育戏剧因其成本低,自主性强,易情感共鸣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例如,臧阿香[3]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寓言、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课本剧选文的原则。罗钰从农村小学的角度入手[4],研究在乡村教育中如何编排课本剧。黄岳杰老师在文章[5]中也提到,在语文教育中,校园戏剧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其亲和性与非功利性。亲和性体现在校园戏剧门槛低、易学习。当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农村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农民演戏。也正是因为戏剧是一种入门门槛低、更具普适性的艺术样式。非功利性则体现在校园喜剧与专业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必言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同时也不必考虑商业利益,以自我娱乐为原则。在本质上校园戏剧更接近自由的游戏。这一点很符合康德所说的“自由的游戏”。也因此具有了非功利性的色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