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三笑”僧人形象研究
——兼论晚明佛教世俗化问题
摘要:笑话发展至明代,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冯梦龙作为明末通俗文学的主帅,其纂辑的“三笑”更是中国古代笑话的空前巨制,是一组集大成性质的幽默经典。僧人形象凝聚着宗教和文学双重价值,是明代笑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笑话所塑造的僧人形象及其宗教活动,以文学的方式折射着现实社会,通过对冯梦龙“三笑”中僧人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情况,同时有助于弥补明代笑话以及僧人形象来源的局限,从而拓宽研究视野。
关键词:三笑; 冯梦龙; 僧人群体;世俗化;文学形象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笑话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对于明代笑话集的版本,作者,作品产生的背景,晚明笑话兴盛的原因,笑话的流变,笑话的功能、笑话的传播与影响,明人对文言笑话的基本认识与判断等问题多有深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大多以冯梦龙辑录的笑话集为笑话研究的载体,可见冯梦龙的“三笑”已然成为明代笑话集的重要代表作品,也确有研究价值。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选取的研究对象过于宽泛,导致大多数的研究趋向对宏观问题的探讨,且成果多呈现零碎化、重复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的僧人形象,佛门情欲现象,晚明佛教的世俗化趋向等,近年来也成为了许多研究者青睐的研究对象,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世情小说、戏曲为载体,研究中所选取的僧人形象皆来自于这类文学作品,不免产生雷同的弊端。笑话同样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作用,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笑话的角度探究晚明僧人世俗化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既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丰富当前对晚明佛教世俗化以及笑话等领域的研究。
(一)中国古代笑话的相关研究
中国笑话历史悠久,早在《孟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魏晋时期出现的《笑林》已然是较为成熟的笑话专著。经唐宋的进一步完善,至明代,笑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至清末,笑话集和佚书存目数量便在百种以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