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生命归宿
——以嘉定侯氏家族为例
摘要:近年来,对于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群体生活与生命归宿的研究开始兴起,但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抗清义举以及明亡后的生存现状。笔者藉相关著述,拟以明清易代之际嘉定侯氏家族为研究对象,对近年的研究现状作梳理述评,从而更清晰、系统地认识明季文人群体及其家眷的生命归宿,展现更真实的生活面貌和历史真相。
关键词:易代; 侯氏; 侯歧曾; 嘉定
文献综述
1644年,明王朝终结,清兵南下入主中原,民族兴亡、家国盛衰、文化嬗变、人生哀乐都在这一时段中爆发。面对故国与新朝、生与死的艰难抉择,嘉定一带以侯峒曾、黄淳耀等为代表的士大夫们选择保明抗清,却最终失败,这也给他们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学术界对明清易代文人群体主要以其创作中的国变伤痕与悼亡情绪、士人群体与地方关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对其在明亡之后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以及家族女性成员的诗文创作、现实困境等方面少有论及,既缺乏对士人具体生活形态的考察,也对士人个体的生命历程、情感表达关注不足。
本文以明清易代之际著名士大夫侯峒曾、侯歧曾等侯氏家族成员为代表,解读他们在明朝灭亡后的生命归宿以及其家族女性成员的最终命运。从人性最为质朴而本真的层面,扫去尘封的历史,揭开一切掩饰与伪装,感受他们以及其家族成员在清兵入关后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管中所见,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关于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群体研究发展及成果
嘉定地区的文人群体一直与明末清兵为控制江南地区而实施的“嘉定三屠”紧密相连,而清代官方为巩固统治,在描述嘉定文人群体人格时特别突出其“素怀忠义”的道德品质,在叙述事迹时也强调其不断反抗、至死不休的经历。其目的则是为服务现实政治,借助树立超越时代的人格典范,消解明清改朝换代的记忆对清朝政权的冲击,建立以“忠”为核心的王朝意识形态。[1]宋华丽在《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中指出,乾隆皇帝将自己视为儒家圣贤的后裔和华夏共主,将道德教化提上日程,大力表彰忠贞的明朝臣子,为天下树立忠的榜样。[2]朱亦灵在其硕士论文《明清鼎革之初嘉定士绅侯歧曾的生活史——以lt;侯歧曾日记gt;为中心》中指出“这类书写模式使作为传主的明季士大夫的人格形象被浓缩为以“忠义”为核心的特定样貌,而丧失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在高度固化的、僵硬的、千人一面的叙述模式中显得面目刻板。”[3]尤其在乾隆皇帝在位后中期,以“忠”为核心的王朝意识形态愈加强烈。后又经过清末反满人士的再发现,嘉定文人群体成为“忠义之士”与“爱国人士”的典型代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复兴,士人群体更是备受关注,同时期的日本与西方的相关研究大体也关注相同的课题。但都表现出重视“功能”的一面,既缺乏对士人具体生活形态的考察,也对士人个体的生命历程、情感表达关注不足。80年代后,西方学界在展开对明清易代史的研究时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有意朝去意识形态化、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方向努力。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