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仲彝与莎士比亚文献综述

 2023-10-24 16:07:2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家、翻译家,顾仲彝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伟昉在《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中论述到:“20世纪30年代是莎士比亚在中国命运的一次大转折。其标志是,翻译、评论莎士比亚渐次形成一个令人瞩目的热潮。不少翻译者如顾仲彝、曹未风、梁实秋、朱生豪、曹禺都加入到译莎的队伍中来。”由此可见,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与当时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流变是紧密相连的。

近年来,曾经被人遗漏、忘却的顾仲彝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他对于我国戏剧事业所作出的重要的贡献,如胡斌的《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和安凌的《重写与规划:英语现代戏剧在现代中国的改译和演出(1907-1949)》(暨南大学出版2015年)已经开始注意到顾仲彝剧作的研究价值,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到较有针对性的研究,较早有孙惠柱的《顾仲彝戏剧理论述评》(《戏剧艺术》1982年第3期)从本体论、结构论、人物论三个角度对顾仲彝的全部戏剧理论进行了阐述。胡斌的《顾仲彝(1903-1965)著译年表》(《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5期)详述了顾仲彝一生的著译情况,推动了顾仲彝的研究;安然的硕士论文《顾仲彝的改译剧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对顾仲彝的改译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邓慧的英文硕士论文《顾仲彝的翻译活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总结了顾仲彝的翻译思想及对其的评价。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到顾仲彝改编代表作《三千金》,如李伟民的《互文与戏仿——顾仲彝三千金对李尔王的改编》(《戏剧艺术》2008年第3期)研究了顾仲彝如何将《李尔王》本土化,通过互文与戏仿的手法分析了文本内容的形成过程、转换和置换关系。以上对顾仲彝的改译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均是将重点放在了证明顾仲彝在中国戏剧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上,然而这对深入了解这位重要的剧作家是远远不够的。

戏剧家的创作实践与创作理念往往与他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结合顾仲彝在30年代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及他的戏剧创作实践可知,莎士比亚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顾仲彝的戏剧理论著作中有明显体现。然而,目前除了少数学者,如李伟民等有关于顾仲彝根据莎剧改编的《三千金》的部分论述,学界暂未见到关于顾仲彝与莎士比亚关系的整体研究。在很多研究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的影响的论文中,顾仲彝的名字也仅仅是被稍稍提及。这与他在莎士比亚研究中作出的贡献是不成正比的。

总的来说,学界还尚未有人深入研究过顾仲彝与莎士比亚之间的联系,相信随着时代的推移,此类课题的研究会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论题探讨顾仲彝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译、顾仲彝戏剧理论观点中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以及在莎士比亚影响下的戏剧创作,对于深入了解顾仲彝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积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意义。

(三)参考文献

[1]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中国戏剧出版.19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