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虚实相生的审美艺术文献综述

 2023-10-24 16:18:52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疆作家刘亮程被称之为中国“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作家”。刘亮程及其散文创作是当代文坛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红极一时的“刘亮程热”到迅速冷却消退的过程。但是刘亮程散文的影响并为完全消失,近年来刘亮程散文以其独特的家园意识和朴素清新的语言赢得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亮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但直到九十年代末他才凭借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这部散文集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关于刘亮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散文和小说两个方面。相较于小说,刘亮程在散文方面作品数量较多、风格更为成熟、文学成就也更为突出。

从上世纪开始,学界开始给予刘亮程及其散文强烈的关注。马建刚《麻木的舌头》,从散文写作伦理角度对刘亮程的逃遁意识进行批评;张立国《乡村哲学的神话》批评刘亮程的“反现代性”;蒋泥《沙漠深深无花果》批评刘亮程散文作品风格单一,不断重复自己;丁国强《无赖也是一种境界》和刘绪义《虚空乡村的包装》则批评刘亮程迎合城里人的怀旧情怀。而林贤治《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李锐《来到绿洲》,蒋子丹《刘亮程的哲学》,牧歌《乡村lsquo;哲学家rsquo;刘亮程》,李陀《文字的尊严》等却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刘亮程散文的价值。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刘亮程及其散文的价值评判出现过很大的争论,但对我们如今研究刘亮程及其散文仍旧有很大启发意义。

时至今日,学界对刘亮程及其散文的研究已不再是最初的印象式批评,而转向了从不同视角对其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解读。根据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整理,本人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现状,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刘亮程散文价值很大程度来自于他的思想内涵。刘亮程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广泛收到学者关注,摩罗、傅文靖等学者都对刘亮程散文中的生命意识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摩罗在《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中指出,刘亮程的文章之美“在于他的灵魂和情感跟这个世界构成的关系之中”,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最高存在取得联系和对话”。李爱荣、杨海峰、彭琛、刘凯、张恒博等学者也在刘亮程作品生命意识的流露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也有学者对刘亮程散文中对工业文明的反叛意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朱崇科在《乡村的漫游者——重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论述道刘亮程“以农村之道的宏阔、民间底蕴和智慧来批判城市的自私、冷漠、隔阂与堕落”,“是一种独特的反拨”,“也是从本土的视角对现代化的一种抵抗”。

其次,在语言艺术特色方面刘亮程散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周立民在《刘亮程的村庄——谈刘亮程的散文》一书中阐述道刘亮程散文的语言具有诗性特质,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有着难得的洗练和力度”以及“直抵事物核心的特点”。

另外,最年来也有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刘亮程散文中的意象。何书婷在《沈从文、贾平凹、刘亮程乡土散文之比较》中指出,“风”是刘亮程作品“贯穿始终的意象”,它“具有情感象征之意”、“时间象征之意”,也代表着“苦难或宿命式的悲剧”。王琰将风的意象将刘亮程的个人性格和个人体验联系起来,认为风意象的多次出现传达了刘亮程“对自由的追求 ”以及其“恬淡自在的状态”。

总的来说,学界对刘亮程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及意象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学者在刘亮程散虚实相生的审美艺术手法上,研究还不够全面具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刘亮程的研究视角会更加丰富和具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